1.为什么爱因斯坦没有参与曼哈顿计划?
同为犹太人 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而奥本海默是美国裔犹太人。美国政府认为爱因斯坦仍与德国有关系,所以没有将他列入曼哈顿计划之内。但爱因斯坦是最早提出制造核武器的理论学者,而奥本海默是“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并为此付诸了实践。
2.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之前发布预警了吗?
投放原子弹之前,美国印发了一百多万张传单,上面说明了原子弹投放的时间地点,以及其威力与威胁范围,但当时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核武器,更难以相信它的威力,因此,日本民众没有选择逃走。原子弹爆炸的强光致使成千上万人烧伤失明,总伤亡人数超过七万人,并且由放射雨带来的癌症,白血病,皮肤灼伤等后遗症,让上万人在数周或数年后陆续死去。而当时的日本政府还在试图以封锁隐瞒消息来消除其他民众的恐慌。
3.彩色和黑白意味着什么?
一开始以为黑白是对当下的描绘,而彩色是对过去的描绘,但是后来发现不对。回去看了一些影评才知道彩色是奥本海默视角的经历和内心独白,黑白则是施特劳斯视角下与奥本海默的交际和纠葛。
4.值得一提的杂念们
激情戏被剪的毫无美感,全裸镜头被p上了有质感的黑色丝绸短裙,确实非常之优雅,但如果我是导演还是会气得发疯。
电影里看似特效的镜头都是真实拍摄。
主角基里安•墨菲为了更贴切奥本海默每天只吃一颗杏仁减肥。
最喜欢开头黑白画面里,爱因斯坦黑色的帽子飞下来,满头银发被风吹起的场景。
电影的分类是剧情,传记,历史,这也注定了电影着重描绘的是奥本海默的人生,而非其精神内核。三个小时的电影高潮太过密集,但好处是让人时刻提心吊胆而不至于犯困。
奥本海默对于宇宙,对于人类的思考,都表现在他的眼神和情绪,以及脑海中的想象里,如果多一些《超脱》里的独白,可能会让电影更深刻,但是点到为止,毫无疑问也是一种风格。因此对于人物无需深究。
玻尔和《死亡诗社》的主角真的很像。可惜他已经去世很久了。
渊博的电影。可能是我对政治和科学知识的了解太浅显,看这部电影好像上了三个小时的历史课,一边看一边查资料,里面提到的几十位人物,至今还没能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