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预感,《奥本海默》可能会成为诺兰导演的职业生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的电影,我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它的评分已经从8.6涨到了8.8,不出意外的话妥妥进入豆瓣top250高分电影的榜单。外国的评价甚至比国内还要好,诺兰的《奥本海默》国外平台烂番茄新鲜度93%(影评人评分),爆米花指数91%(观众评分),IMDB评分8.8,所有的数值仅次于诺兰导演生涯巅峰一作《蝙蝠侠:黑暗骑士》,比公认神作《星际穿越》的评分都高。
上映前后,都有人说《奥本海默》是美国版的《横空出世》(讲述中国研发原子弹的电影),但是我要说两者区别太大了。奥本海默是当年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管理者与理论专家,原子弹在他的组织之下顺利被研发出来,他也因此在二战之后被誉为“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以及“原子弹之父”,造出原子弹毫无疑问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一段经历,但他的人生可不只有鲜花,还有痛苦与挣扎。
《奥本海默》电影片如其名,就是讲述奥本海默一生的传记电影,电影在四十分钟后才进入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部分,第二个小时原子弹便引爆了,剩下一个小时主要讲述奥本海默在麦卡锡时代(麦卡锡上台之后进行了一场反共产主义运动,持续时间长达五年,类似于文化大革命,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同性恋甚至也被列为“沾染共产主义重点怀疑对象”,大量被捕)遭受美国政府以及施特劳斯的质疑、污蔑与批判、审判的内容,他因人生中多次与美共有过交集,所以被怀疑是苏联间谍,“试图用共产主义思想污染美利坚共和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美国FBI当年调查资料原话)。原子弹部分确实是整部电影最高潮的一段,但后面一个小时的时长里,奥本海默面对污蔑的辩驳与施特劳斯阴险狡诈地因私人恩怨处心积虑想要让奥本海默永世不得翻身却反被倒打一耙的戏份甚至要比原子弹爆炸还要精彩。但全片最震撼的当属原子弹引爆的那一瞬间——3000的火焰与浓烟搅在一起,以烟为外膜,火为内柱,形成了一条火红澄黄又混有赤橙的光柱冲向天边,方圆十公里的大地都刹那间被照亮,众人戴着焊光镜以防被原子弹引爆瞬间的光闪瞎眼睛,适应了后又纷纷摘下镜子仔细端详着这人间盛况,无声之中有一丝耳鸣声,我倾向于那是奥本海默见证这一场景时的恍惚,突然天地之间响声雷动,爆炸的轰鸣因为声速慢于光速而晚一步到达,却震得观察营都颤抖不已。这一段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太JB牛逼啦!!!
而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奥本海默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倾尽全力造出了原子弹,原本准备用来对付纳粹德国,德国却先一步投降,于是原子弹又转而用以逼迫日本投降,他曾在引爆原子弹之前有过非常痛苦的心理挣扎:他不知道这种恐怖武器的诞生会不会毁了这个世界,“毁了这个世界”有两种说法——在研发原子弹期间,“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也有参与曼哈顿计划,他当时计算出的结果是原子弹引爆可能会引发不停息的链式反应,点燃大气层,毁灭整个世界,尽管这个情况的概率是near zero(接近于零),但还是有很小的几率发生;第二种说法是奥本海默还担心三百多年物理学的沉淀,却用以制造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后世界可能还会爆发以核武器为主的军备竞赛。但他还是做了,在那晚3000米高的光柱直冲云霄后,世界就此宣布进入了核时代。广岛长崎后续的原子弹投掷爆炸在后来二十年的时间里,直接或间接杀死了五十万人(虽然我想说:“好耶!”),他也因此感到道德上的极其不安。他在后来接见杜鲁门时说过一句话:“总统先生玩,我的手上沾满了鲜血。”杜鲁门则不像电影里不屑地大谈一番,现实中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手中的鲜血比你的多得多,是我下令扔的原子弹!”之后他立马将奥本海默打发走了,并且表示以后都不想再见到他了。
奥本海默最终在1963年被肯尼迪总统平反,并被授予美国荣誉勋章,不过当年肯尼迪就被“大开脑洞”了,所以颁发勋章给奥本海默的其实是他的弟弟约翰逊(后来也被刺杀,不愧是兄弟)。之后奥本海默平静地度过了余生,晚年有些清贫,最后于1967年2月18日因喉癌去世,过完了他传奇又悲壮的一生。
总而言之,来年的奥斯卡上如果《奥本海默》没获奖,那就此以后在我心目中奥斯卡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坨屎。
我现在成了世界的死神,世界将因我而毁灭——奥本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