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确定香港作为亚洲唯一35mm菲林版(胶片版)放映城市之后,内地上映迟迟没有消息,我和对象蠢蠢欲动,终于在7.8等不及买了香港太古城百老汇的电影票,过了几天英皇激光IMAX开票又买了一场,既然没有IMAX 70mm胶片版不如体验双版本。小激动了十几天,忽然7.19环球影业宣布《奥》在中国大陆过审,上映日期待定(就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定档了……8.30);当晚微博上铺天盖地传说香港把本片分为II B所以肯定没有全裸做爱戏,还有博主确认了PG 13版本不是大陆特供且大陆版一刀未剪(仅对某些画面作特殊处理),大家应该还记得当时很多人立马在网上问怎么退票,我则又加买了一场是枝裕和的《怪物》……但第二天上午就有观众证实香港放映版本并未处理。波米新号四季办在7.21发了《奥本海默》首映分享&版本指南,我一听,他看的版本(以及影城选择)跟我买的一模一样……

总之,7.23这天就奉献给了《奥本海默》。

上午在太古城百老汇MOViE MOViE Cityplaza House 3(3号厅)看了35mm胶片版。明显能感受到拍摄规格远高于放映规格,像是很好的东西做了个旧,打个比方就是想象一首2010年代的电子舞曲被录在磁带上,不是说磁带不好,但你能感受到最终呈现规格在制约表达效果,它就不如80年代歌曲在磁带上那么自然贴切。

全片画幅是2.39:1,对于一部主要为IMAX 70mm胶片和普通70mm胶片设计和拍摄、室内戏多、对话为主、对峙戏也少有安排横向张力的传记片来说,宽幅本身并没有优势,切卷提示小圆圈和胶片划痕也是必然存在的(想最大程度避免划痕、感受理论最高画质的话只能看首映场)。

但值得一提的是35mm胶片版的声音。对我来说有一种很微妙的高切感(请教了在美国的混音师@变脸 范师,他推测是胶片版做print时可能有单独混录,并且杜比的人编码之后多少影响了音色,从而带来了不太一样的频响感受),很润,这种不过分明亮的听感非常符合人耳听觉习惯,声音绝不老旧但真的没有现在好莱坞大片里经常能感受到的侵略性,就像你在生活里听到的绝大多数声音那样,永远不会有哪里冒出来让你觉得“哇偶这音效做得真牛逼”的地方,给这三小时提供了足够的沉浸感。百老汇太古城店的影厅音响系统调校也好,听感弹性十足,动态和响度都足够。前一天晚上在2号厅看《怪物》的声音也非常好听。

顺便提一句,注意这家影城不允许外带饮料(至少不能端着一杯外带饮料进去)。

————————

晚上在尖沙咀英皇iSQUARE House 5看的IMAX COLA版(即通称的二代激光IMAX版)则雷点不少。我坐的位置H20时常能看到一块不知道哪儿反射过来的耀斑(对象坐H19说她看不见),这个耀斑随着画面亮度变化时有时无,但能感受到影响条件不是耀斑所在位置的画面亮度,而是另一个地方的亮度;耀斑出现位置的右边(银幕上中间偏右位置)还有个小暗病,波米说是坑,放映时投上去亮的画面看起来的确像坑,不过映前开灯时看上去更像凸起。

巨幕和1.9:1画幅(非满屏状态是2.2:1)的确让一些空镜和人物特写看起来比35mm版震撼很多,通透度也有提升,但这基于二刷时我已经不太看字幕了所以更能专注于体会影像的质感区别,如果一刷,在字幕附近会看到快节奏对白+纷至沓来的人名+同一场戏不断变化的画幅下边缘位置,这个体验难称完美,对我来说会是一种分心的因素。

声音上,超高频多显得整体更明亮,很多毛病会随之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比如同期对白里的高频噪音非常明显,奥本海默在小礼堂发言的那场戏第一句台词的音质受损严重(滋啦滋啦响了都);音响系统上很IMAX,1kHz左右偏多导致声音整体偏bitey,瞬态也快,总之跟在内地二代激麦看其他大片的感受差不多。

————————

看完回来,跟深谙电影放映和版本选择的同事讨论,他说「35mm版声音录制在胶片边缘磁轨道上,理论上声音信息比数字版本多哦」,我问他「理论上声音信息比数字版本多」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同事说「他(诺兰)为胶片版本做专门的音轨,动态范围更大的打印回母版胶片」。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所谓「声音信息多」的提法我个人觉得不准确。 无论动态范围上还是频率上,35mm胶片这个载体都是先天不足的。民用磁带有效动态范围不到90dB(也就是理论上不如数字16bit动态范围大),35mm胶片上数字光学声迹的动态范围理论上可以大于90dB,但胶片版print做单独混录和杜比编码时可能会减少动态最大的部分防止峰值爆音,也就是说动态范围依然会变小;70mm胶片的声音保真度比35mm胶片更上一层楼,早年间一直宣传比大多数数字格式保真度更高,但要说能匹配如今数字技术的24bit(约144dB)那也不太可能(另,IMAX 70mm胶片版使用特制数字光盘同步播放声音)。频率更别说了,激麦版能听到的同期对白高频空气噪音在35mm版里都是几乎听不到的(当然可能也有动态小的因素),如果把这个高频噪音也当作声音信息(我知道我违背了祖宗的信息论),那么你能在35mm版里听到的声音无疑是更少的。

综上,我觉得35mm胶片版听感好并不是因为它声音的硬素质更好、提供了「更多的」东西,而恰恰是因为它给我的东西少,反而突出了主次、屏蔽了干扰、避免了疲劳,从而达成了香农信息论意义上的「信息多」的效果。我们生活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高频和大动态的声音,而且人是活的,感受到刺耳、震耳欲聋的时候我们自然趋利避害地调整听音条件或位置,或者干脆休息一下不听了,这对于强制连续放映、观影位置和还放参数固定的电影来说就不成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频多、大动态范围的声音就不好、不能让人沉浸,诺兰《敦刻尔克》那种吵闹、突然的声音风格使得我在观影过程中随时准备堵耳朵,因为流弹和轰炸的瞬态和音色都太吓人了,这种紧张感、末日感唤醒了极度的煎熬,从而让人体会到战场的恐怖和战争的恶心;再加上《敦》只有107分钟,基本算是在听觉疲劳之前结束了,所以我对它印象非常好。

————————

总体来说,非要放在一起对比的话……

二代激麦版像个上蹿下跳的孩子,你知道ta有活力,ta学了很多新东西,但ta还没被打磨圆润,你不一定有耐心和体力陪ta疯那么长时间。

35mm胶片版则像个经历丰富、会讲故事的老人,虽然理论上硬件不如年轻人了(视听参数降级),但在抹平、拉平、统一了很多东西之后,反而更适合呈现一个较长的整全作品。这有点像混音里讲模拟介质所谓glue感的真谛:不仅是把声音粘合在一起,而更是让各具特色的元素能够共同为一个更简单纯粹的目的服务,「少」中见「多」。

我非常理解和欣赏一些影片在新的视听技术上的较劲和拓展(没有它们就没有技术普及与进步),但这次看35mm胶片版《奥本海默》时,作为观众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电影,也许用不着先成为一个电影制作和放映技术专家去比较各种版本和影厅的优劣,也许不必为了买不到心仪的影厅和座位而过度焦虑,抱着一桶爆米花轻松地坐在电影院里,为影片鼓掌而不仅仅是为参数所吸引,这样貌似老旧、单调的条件会把我拉回私人电影史中遥远到模糊的记忆。

那段记忆没有画幅变换、没有HDR、没有全景声,只有一个小孩全情投入在电影中的快乐。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