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主线内容是奥本海默在战后接受听证会以裁决其是否获得安全许可的情节,主要是施特劳斯和奥本海默的角力。不谈施特劳斯,奥本海默受到质询的主要个人原因,我以为确实是其对待核武器前后态度的转变。在曼哈顿时期他是充满热情的,一心要制造出原子弹,为此协调统筹学界、军界各方人士;然而真正要用时,他开始说使用权不是科学家能决定的了;真的炸毁城市之后,他更加感受到恐惧,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开始呼吁禁止核战争、防止核扩散了。影片中的检察官罗杰·罗博已经替我们质疑了,“同一个奥本海默,1942年时没有道德负担,1947年怎么就有了?”当然我们可以为他辩解说,战争时当然要排除万难,否则事必不成;获得和平之后,自然考虑会更多,希望核武器有威慑的好处,但更关注其负面影响。事急从权,事缓则可多做思量,再做计较,似乎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其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奥本海默身上一直有着格罗夫斯所说的美国大学男孩气质,或者说天真而合伦理的传统科学家气质,即使他的职业定位已经更像工程师甚至管理者,但他的精神气质一直没变;他始终也代表和得到了科学界大多数同行的态度与支持——核不扩散、停止军备竞赛。相比而言,工程兵出身的格罗夫斯才更像传统视角下的工程师,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that’s all;工程师不负责给自己的造物寻找意义,不寻求赞美也不辩解指责,因为物本身会代其说话。而奥本海默前半生的好友、实验物理学家劳伦斯则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接许多横向的、纵向的课题,他致力于打造、运营实验室。劳伦斯取消作证合理的推断是,既不想得罪给他的实验室提供资金的军方和大工业企业(即军工复合体),又不想损伤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的人心和凝聚力(即不想像泰勒那样),所以两边不得罪,最好就是不表达立场。在劳伦斯那里,科学更像物质技术的累积,这些坚实之物锚定了他的立场;而在奥本海默那里,科学是观念上的变革、是世界图景的转变、是意义的居所,虽然“三位一体”核试验用的核弹与胖子、小男孩并无物理上的本质不同,但意义已经转变了,所以他的立场也要随之而变。

奥本海默的这种精神气质,决定了他会为他所坚持的科学美德与义务所奋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的角力,是科学与政治的角力。结果是,施特劳斯输了,但科学也没赢。所以“霍布斯是对的。”(史蒂夫·夏平《利维坦与空气泵》,P327)麦卡锡主义虽然慢慢衰落了,但它的对手衰落的比它还快。科学家群体中的左翼,尤其是共产主义者或者有此倾向的群体迅速销声匿迹;科技专家们也不再敢于公开表达对此类涉及国家安全的大工程的见解,政治家们从此在话语权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甚至影片本身也成了这一角力的注脚。真正留给科学部分的时长并不多,对科学发现的描绘、科学思想的解读、技术细节的突破、工程统筹与安排如何进行等,不说语焉不详,至少也是欠奉的。但这又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样的技术系统,要完全熟悉其骨架和脉络,几无可能;许多时候(即使是在事后反思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其投影出的一部分。留给政治的部分显然更多;毕竟,主线就是这场听证会,其余都是回忆插叙或闪回。麦卡锡主义在影片不敢也不用提及的部分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根本不需要解释共产主义者为什么会在美国被搜捕、会被认为是国家安全的威胁,“communism”的概念以及其背后的成套解释已经成为当代美国人的共识和常识,就跟我们在《芭比》中看到的另外那些一样。科学无法消除猜忌、无法平息战争,因而也无法允诺永久的和平;科学家也不能,有国籍的科学家更不能。

小罗伯特唐尼扮演的施特劳斯会面色云淡风轻却又狠狠地说,“愧疚是他的勋章,他想要成为殉道者。”毋宁说,是诺兰而非施特劳斯更成功地为奥本海默塑起了“殉道者”的金身,一个遭受政治迫害的无辜爱国者与科学家。因为科学从来不会在荧幕上赢过政治:科学正确的东西无法在一场电影中学会,即使它有三个小时;但政治正确的东西可以。


P.S. 1,影片延续了原书书名《美国的普罗米修斯》的比喻。但是,火是人类生存和演化所必须之物,原子弹或者核爆的火光则不然。火带来的烹饪和熟食,是早期人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生命的创生和开始(即使在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中也是如此);而原子弹则明确的代表着毁灭,代表着人类终结的可行性。不过,无论认不认同这一比喻,它本身值得诠释和关联的意趣很多。首先就是与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第一部的标题,埃庇米修斯的过失。不消去解释技术发生与人类发生的神话了,在那里人是缺失者和有死者;核弹让人类可以自行宣言,正是我们补充缺失的努力,让我们得以让自己成为有死者。其次,技术史家托马斯·休斯有一本《拯救普罗米修斯》(Rescuing Prometheus: Four Monumental Projects That Changed the Modern World, 1998),讲的正是20世纪后期的四项大型技术工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奥本海默主导的曼哈顿工程,正是大型科技工程之滥觞,领域内的普罗米修斯。

2,谈一点女性主义。20世纪前半叶的物理学无疑是具有男子气概的,当时有人把量子力学叫做“男孩物理学”。影片中,伊西多尔·拉比是奥本海默的好友,在听证会上力挺奥本海默;真实的拉比不相信女性能成为物理学家,他从未招收过女性博士生或博士后,也基本反对女性获得教职。奥莉薇·瑟尔比扮演的莉莉·霍尼格则贡献了为数不多的女性科学家的镜头。第一个场景显示出奥本海默能放弃偏见招其进组(在那个时代,女性对科学的帮助基本主要是打字员、接线员等不重要的工作,同一时期的图灵在研制炸弹机时也招了很多受良好教育的女性作为打字员)。第二个场景则展现出偏见仍然无处不在:一名男性科学家向莉莉警告道,女性生殖系统会暴露在辐射之下,莉莉则回呛道,你暴露的区域应该比我多吧。严肃地说,没有证据表明父母暴露于辐射后会遗传给孩子(而是孩子后天也生活在辐射区域导致其致残、致病,见doi: 10.1126/science.abg2365.),至少当时还远远不知道。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