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我认为可以打到6,7,我愿意给三星,但是我个人认为现在这个分数实在虚高。

主要是观影的个人体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对这部电影谈论主题的看法,在经过这三个小时后有什么新的思考吗?或者说除了视听艺术把头脑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了,给我们强烈的印象和感知,我们从中获得的,是否仅仅是提醒我们重新利用我们生活学习中对这些问题取得的,既存的资料,去思考那些老生常谈的主题呢?意识形态纷争下的麦卡锡主义,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科技伦理相关思考,我想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议题,也不是及其新颖的时代之问,毕竟当今是科技爆炸的时代,离二战还不足百年,我们对这些问题多多少少有些思考。

三小时符号盛宴,但是这些符号提供的思考素材不足以为科技伦理等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命题添加更多思考的要素,也就是说,作者在一部人物传记里,一部群像电影里居然没能刻画一个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来突出其要表达的主题,就算这种主题是任君想象的,至少也应该给我提供些线索,让我们拓宽些视野吧,这让我很惊讶,这是诺兰要追求的转型吗?

人物动机很大程度需要运用形式逻辑证成,关键节点的人物心理动机有铺垫,但是没有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生命力是匮乏的,诺兰还要不停的抛出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议题,却没有较好的提供思考的素材。
观影过程中,思考机制的发动源于我们对这些问题,这些符号及承载的内容最原始的看法。在这里,诺兰像一个小孩,发泄式的传递给我们他的感受,符号也许是震撼的,意义丰富的,但这么多符号汇聚出来的信息太缺少一种灵性的加工,他表达了什么,这些东西能成为素材带给我们对影片涉及问题的思考吗?(尤其是他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可以说远远不如不如我学习科技法和知识产权过程中收获的多)

三位一体与最终审判预示的基督神性,普罗米修斯与火的明喻,跟诺兰塑造出的奥本海默真的有高度的契合吗?火和核这两种事物的差异决定了两者行为的伦理辨析有本质的区别。正因世间罪恶处处,上帝才广布仁慈之泽,基督的救世主形象塑造的不如某些爆米花片好,诺兰对奥本海默的塑造方式注定了他背负罪孽和拯救世人的一面充满空虚和破碎。

他绘制了一根引线,却没有引爆我心中的原子弹,也许有放射性物质在这颗弹中,但是它被包裹在最深处,让人不可耳闻目睹。我们只是凭借对旧炸弹的认识和创造性的猜想,善意的猜测它的无穷威力。
久经讨论的主题,诺兰式的叙事,传奇性的故事和人物,强大的影视工业构成了这部影片,我看的很苦闷。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