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末班车看完《奥本海默》了!
影片对奥本海默感情生活部分的刻画is surprisingly relatable,尤其是他跟他情人之间那种明知鸡同鸭讲,又装聋作哑的关系模式……以至于让我边看边想诺兰你是懂物理生的()或者说至少完美捕捉了某一特定类型人的情感特质。
说回正题——这应该是我看过最棒的传记片了!各种片段和pov的夹杂乱中有序,我全程非常有沉浸感,这么久看下来都完全不会累,反而很能全神贯注。
而且除了必要的艺术手法,影片并没有对历史和人物故事做过多的浪漫化,这种处理方式对故事和历史本身都是足够负责任的。
对照同类型影片比如《模仿游戏》《至暗时刻》《国王的演讲》等片,主人公所处的时代也多为战争背景,但电影大多聚焦在角色的人生经历,并不会直观呈现出这些人的成功与失败是如何牵动了一场战争,以及多少人和事。
可是,计算机的发明,或是风云人物的起落,产生的chains of effect不比别的少。相比之下,《奥本海默》诚实、隐忍地,又堪称残忍地展现出了很多很沉重的东西。
此外,影片对政界的暗流、科学的伦理,再到人的所谓“立场”与选择的权利都有很多探讨,这一点还挺超乎我预期的。
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对白和潜台词:我觉得说多少和保密多少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因为精于人情世故的人很容易就能从一个人说了多少 来推导出ta没说的话是什么,同时从ta没说的话里 领悟这个人试图掩盖的是什么。
这点在奥本海默与情报机关人员的对话,以及与不同人的交锋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能他的确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去应答,努力避免祸从口出,可无奈的是怀璧其罪,尤其是当他直面这么多细节中的恶魔的时候,当深渊中无尽的凝视都回落到他身上的时候。
尘埃落定后,他对爱因斯坦说,他太爱这个国家了——用的是一种深沉而无望的语调。那个时候,他是无奈多于厌倦,还是盲信多于狂热呢?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恨他的人说奥本海默是借忏悔矫饰自己罪行的伪圣徒,敬他的人说他是一心开启未来,却不得不受缚于现在的真先知。对于奥本海默其人,我觉得电影虽然用了很多宏大壮阔的场面造势,但也留给了观众足够多解读空间,这一点我也很喜欢。
在历史的帷幔下,像责任和自由这样抽象的概念,落到个人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提笔演算时,都会变得模糊起来。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界限在哪,哪些是主观动机,又有哪些是客观原因……人是多么复杂的生物!
这就是为什么不管各种传记片在拍多么“伟大”的人,我始终认为最好的一类永远是在令人眩目的光环之下,提醒观众“ta也是个普通人”。
《提摩太后书》第4章第7节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下面第8节接着说:“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译文来自和合本)
——仗打完了吗?还是说只是结束的开始?“道”行尽了、守住了吗?所谓公正的冠冕又来自谁?书中说那是“公义审判的主”,在如今这个冷硬的世界,这冠冕会是怎样一种冠冕呢?
神话中有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但那顶多在《摩诃婆罗多》中有,在别处无,在此时此刻更无。天人交战、踌躇不决的阿周那终归会挽起神弓,成为那摧毁旧世界的命运之子。现实没有故事那么强的善恶教诲、因果报应,也正因如此,现实的宿命感往往比故事更真实,也更离奇。
传道般的絮语毕竟不能言说象征之外的事物。但片中一些无伤大雅的故弄玄虚都做得很聪明,也反过来营造出了那股不容置疑的宿命感。我始终还是认为物理学知识中有很多具有诗意的部分,诺兰把这种冷色调的美感把握得很好,
此外,虽然这部电影大半卡司都是熟人,但放在影片的情境下居然丝毫不出戏。我到了最后的最后才发现格罗夫斯将军居然是马特达蒙演的😯基莲肩扛大戏的能力完全不用说,小罗伯特·唐尼也贡献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总之…请再多些这样的优秀传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