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是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指导的传记类影片。本片改编自书籍《美国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胜与悲》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二战期间”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在二战结束后遭遇不公正听证会的故事。
原子弹的研发历史大家都不陌生,对于奥本海默这个名字我们也是耳熟能详,但我们了解的,更多的是教科书中的那个“原子弹之父”,对于其人我们知之甚少。奥本海默曾在谈论到原子弹研发试爆时引用到《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现在,我成了死亡,世界的毁灭者。”如果只是书本里那个“原子弹之父”,是不会引用一首古印度诗歌的。而诺兰导演的这部电影,就是从奥本海默的内心出发,让观众跟随他这一路的心路历程,了解原子弹研究背后的故事。
影片中非常值得耐人寻味的一点,是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原子弹爆炸有可能引发链式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大气层都被烧毁。奥本海默也曾带着计算公式去找过爱因斯坦,他向爱因斯坦坦白他知道自己在负责的这个项目有可能会毁灭世界,但他还是毅然去做了下去。
《薄伽梵歌》中毗湿奴在说到“现在,我成了死亡,世界的毁灭者”这句话时,是在劝告王子阿周那履行自己参战的义务,就算阿周那不参战,作为神的毗湿奴也会毁灭战争中的这些人。这段诗的本意是想让阿周那承担其自己的责任。
对于奥本海默而言,这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害怕或后悔,而是他了解到自己所肩负的这个责任有多重大——这样的武器如果没有被盟军率先研发出来而是被纳粹拿到,造成的后果将是更惨重的伤亡。
这就是诺兰导演呈现给我们的奥本海默——一个富有人性关怀但未因此而畏惧历史的勇者,他敢于承担起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责任与压力,是希望战争能够在他这一代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