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讲述了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核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跌宕起伏的一生。他青年时代在欧洲沉迷于学习理论物理,回到美国后在高校任职,风光无两;中年时代主持“曼哈顿计划”,携众多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到了中晚年,他却被抹上了“危害国家安全”的政治污点,一再接受屈辱的安全听证会审查。导演克里斯多弗·诺兰将这个天才头脑的科学深思、为国家研发战争武器的政治复杂性、原子弹研制和投放造成的伦理困境,以及这个科学家近乎讽刺和黑色幽默的人生结局,凝结在了三个小时的光影时间之中。奥本海默接受安全审查的片段在影片开头即出现,并不断闪现于故事中途,直到最后与线性时间顺序归于一致,这种叙事方式凸显了奥本海默人生结局的宿命感,并且将全片落脚在了对这一结局的诘问与反思。诺兰称,他愿将这部电影称为“政治惊悚片”。他没有以评判者或第三方视角讲述奥本海默的经历,更多的是向观众展现奥本海默自身的经历变化、他所面临的政治抉择、他头脑中核辐射受害者的身体……镜头经常对准奥本海默扮演者基里安·墨菲那常充满焦虑与惶恐的深邃的蓝色眼睛。于是观众更加能够体会他所有行为和情感的合理性,因而后期针对他的政治围剿则显得更加荒唐和令人唏嘘。

· 传记电影,不是核反思

有一种观点认为,《奥本海默》讲述了“原子弹之父”对核武器的忏悔与反思,但是全片没有出现任何广岛与长崎的核爆或受害者画面,这是导演诺兰的怯懦与逃避。若回到本片的拍摄手法与定位来看,这一回避既可以说是一种遗憾,也可以说是一种审慎——这是一部科学家奥本海默的传记片,核反思不是影片主旨,而只是奥本海默一生中思想变化的一个阶段,以及他晚年落寞下场的一个预示。诺兰以一种让观众高度理解和共情奥本海默行为情感的手法来拍摄本片,因而镜头并未对准这一人物线索以外的事件。观众所能感受到的道德张力,是通过奥本海默自身的心灵焦虑展现出来的。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灾难性后果,不超出奥本海默头脑中受害者遭受核辐射变异的皮肤和可怖画面,以及他听到的二十万人死亡这个数字,仅限于此。

电影《奥本海默》在许多层面上都可以与舞台剧《哥本哈根》相对照来看。1943年,量子物理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加入了曼哈顿计划。而《哥本哈根》则展现玻尔及妻子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41年围绕物理上的“不确定性原理”展开的探讨。海森堡后来投身于为德国纳粹研发原子弹,使得他与玻尔这位曾经的亲密良师益友分道扬镳。《哥本哈根》是一部向内探求的作品,它叩问科学家情感与伦理责任的冲突、人的动机的不确定性、历史事实的不可考性。而《奥本海默》则展现了大洋彼岸美国原子弹之父的一生,人物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层面的身世起伏互相推动,最终引发观众反思的不是人物的内在焦虑而是其现实处境的强烈反转。

在现实中,核受害国日本对该片的反应则呼应了影片对于核主题的“高高抬起,轻轻放下”。《奥本海默》至今仍未在日本上映,日本网友更是强烈谴责华纳电影将《奥本海默》与《芭比》联合营销,将核危害娱乐化的倾向。作为法西斯战争加害国以及核打击亲历国的日本,处于一个颇为纠结的道德处境之中。围绕该影片的争议恰恰反映出,战争与核问题的争议从二战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也提醒我们,现代人有责任对战争和核武器的危害做出更多反思。

· 奥本海默的道德困境

奥本海默既不是一个一心科研、不问政治的科学家,也不是一个罔顾生命、只考虑大国博弈的政治家。这种全面性或矛盾性将他捧上了“原子弹之父”的神坛,又为政治对手的污名陷害提供了可乘之机。

奥本海默在原子弹研发前后,有若干个时间点本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当美国军方格罗夫斯将军提出让奥本海默主管曼哈顿计划时,他本可以选择拒绝。奥本海默不是格罗夫斯所找到的第一人,此前的科学家要么缺乏管理才能,要么厌恶这个威权而强势的军方人物。而奥本海默对政治抱有较高的热情,与格罗夫斯将军一拍即合。

1945年5月,当法西斯德国宣布投降时,奥本海默本可以选择终止继续研发原子弹,因为二战的最大敌手已经不存在了。在科研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小镇上,已有许多科学家奔走相告,提出当初研发原子弹的初衷已经不成立了。但是奥本海默力主继续研发,认为“很多未成年男孩都会因它而保住性命”“一个科学家不能因为担心人类会利用它的发现作恶而拒绝推进科学”。7月,“三位一体”核试验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原子弹实验成功之后,奥本海默本可以与政治舞台保持一定距离。但是他对于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良心不安,渐渐转化为对“原子弹之父”名号的甘之如饴,并且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子能委员会顾问主席,为美国的核政策出谋划策,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御用科学家”,后期试图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劝说政府放弃研发氢弹。

我们普通人无法在科学上取得奥本海默一般的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在诸多事件中面临的艰难抉择和他本身的道德暧昧性,又是普通人所熟知的一种道德两难。如果你身为理论物理性家,能够抵御科学研究的兴趣、不被好奇心引导而进行核实验吗?如果你面临着纳粹德国和法西斯主义的敌手,你会不希望在他们之前先一步研发成功吗?你如果感觉到,投放一颗原子弹可以敦促对手投降,似乎可以挽救许多战场上不该有的伤亡,你会抵挡诱惑不去这么做吗?当核打击成功,你会不为了自己的祖国而自豪吗?奥本海默可能只是做出了一个常人可以理解的选择。战后,各国争相为了遏制他国而加紧核制造,美苏发起冷战和军备竞赛,但是一颗原子弹就会造成数以万计的生命牺牲,你会愿意继续研发危害力更大的氢弹吗?奥本海默在这时可能又只是做了一个常人可以理解的选择。

左右为难、反反复复、游移不定可能是人的常态,但是这种反复轻而易举地成为政治斗争的“口实”,则绝对不应该成为社会的常态。后者则是奥本海默在冷战时期所受到的麦卡锡反共主义迫害。

· 路线斗争扩大化

电影的前两个小时被“三位一体”核试验漫天白光和震耳欲聋的沉默推向高潮,后一个小时的庭审戏分则稍显冗长。毕竟,这种寻找或制造证据开展政治猎巫、实则仅仅为了打倒异见者的意识形态斗争,在我国的历史和现实中都并不少见,甚至实属小巫见大巫。二战后,苏联和美国陷入冷战,在美国任何与苏联或共产党扯上关系的人都会接受安全审查,甚至身败名裂,这次轮到了一直以来有左倾思想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有若干足以被认为造成安全威胁的罪状:他在青年时期就同情共产党,虽未入党但一直参与活动并给予资金支持,他的妻子与情人都是共产党员;曼哈顿计划实施期间,奥本海默曾经包庇一位想要帮助为苏联窃取研发机密的同僚,并为此而对有关部门撒谎;战后若干年,人们发现曼哈顿计划中确实埋伏着苏联间谍,而这似乎帮助了苏联在短时间内研发成功原子弹;奥本海默在战后致力于宣传反核思想,更是反对研发氢弹,而这怎么能被冷战至正酣状态的美国政府接受。虽然种种罪状背后是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为了一己私利而操盘的打击报复,但是1954年,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仍然被吊销了。而奥本海默真正被平凡,则迟至2022年12月拜登政府做出的裁决:近 70 年前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是错误的,是出于政治动机。

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 “当有一天,他们惩罚你够多的时候,他们会给你提供三文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颁发奖章,拍拍你的背,告诉你一切都被原谅了。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在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中,奥本海默般居功至伟之人也不过是历史的一页注脚、世事沉浮中的一颗棋子。

诺兰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导演之一,他共计有8部电影进入IMDb TOP250,成为该榜单中入围最多的导演,电影累计票房稳居导演榜单前十位。诺兰拥有堪称完美的叙事技巧,《奥本海默》前后登场几十位人物,每个人是与真实历史事件相对应的真实人物。诺兰能够让观众理解各个人物与主线索之间的关系,即使无法记得许多人物的名字,但是不会对理解剧情造成困难,这一切都在导演娴熟的叙事技巧和信息释放方法掌控之中。与他的成功票房与高超手法形成对比的,是诺兰至今没有获得过美国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诺兰声称,在电影行业,有件事令他感觉不舒服,“即使谈论电影制作的时候,大家都更愿意称之为艺术,而不是工艺”,相比于artist的称谓,诺兰更愿意称自己是filmmaker。《奥本海默》显然已经达到了类型片的最佳水准,诺兰以精妙的拍摄手法,在最大范围内引发了观众对于意识形态对立所导致冤假错案的警惕与反思。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