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远跑到香港,画了两百多大洋看了个IMAX版,声音确实很震撼。看的时候总让我觉得这是一部《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剧情+《公民凯恩》的表现手法。(B站有个视频是诺兰和基莲在一个法国影像店里讨论电影,两部电影都被提到了,而且劳伦斯也是诺兰的影史十佳之一,所以应该真的有影响)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两部电影估计影响了绝大部分后来的传记片……
劳伦斯和奥本海默,他们的性格有些微妙的相似,经历也很有些相似,也许他们所经历的正是做出不可能之事的人终会经历的——被捧起,被打压,到了晚年再被平反(劳伦斯早逝那就是死后),人们至今对他们的评价不一。
奥本海默年轻时心高气傲不合群,劳伦斯早期在军队里也是个怪胎,但二人同样才华出众,并被人发掘(格里弗斯将军/德雷顿顾问)。
二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原子弹/攻占阿卡巴以及后来的领导阿拉伯起义),引费萨尔王子语:"What we need is a miracle."
他们两个都因为完成了miracle而获得了极高声誉(且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媒体的推波助澜)
两人其实也都享受这种荣誉但与此同时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两人都表现出对人性的洞察(奥本海默被评价“能说服任何人做任何事/劳伦斯联合阿拉伯各部落)
但在政治上单纯,最终都因此遭到“迫害”(奥本海默的安全执照/劳伦斯阿拉伯独立梦碎,被迫回英国)
当我在看奥本海默的时候,总想起劳伦斯里面一个将军的话,大意是幸亏我是个将军(因此只用听令不需要负最终的决定权),奥本海默和劳伦斯都是做决定的人,最后为他们的决定付出了代价。
不过当然奥本海默还是比不了劳伦斯的,诺兰选择了非线性的叙事,通过主观/客观多视角审视奥本海默,自然也会牺牲掉一点角色挖掘的深度。
比如说斯特劳斯和基蒂都说奥本海默其实是喜欢这种负罪感和被迫害的感觉的,一个是在政治上被迫害能成全奥本海默的殉道者形象,另一个是能让奥本海默被人同情,而事实上,正如基蒂指出的——奥本海默作为犯错的一方并没有通过自责以期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原谅的权利。她说这句话时是指奥本海默为了他情妇的死而伤心,其实也适用于他为了投放原子弹而伤心。这里实在是非常的巧妙,鉴于奥本海默实际上是个非常自负且自我中心的人,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犀利且很真实的。正如审查会上提出的,奥本海默在研究原子弹和讨论在哪里投放时实际上并没有反对,且他很清楚后果和伤亡,也很清楚这会给自己带来的名利。事实上他一直在用“修原子弹就是爱国”洗脑自己也洗脑身边人。我不认为他是有意不反对原子弹的 ,但在某种潜意识里他放任了日本十几万块人的死。这之后再看他的种种后悔,我不是说是假的,但确实会有些不一样的体会。希望能多看到一些这个角度的挖掘,而不是最后超“爽”的一把翻案逆风翻盘。
还有那几场裸戏到底有个毛线的作用,)除了评个R级之外?!(就算一定要有裸戏我也只认奥本海默在被审查时觉得自己浑身赤裸的那场,那场还算是有点用)
很难不让人吐槽诺兰一贯的塑造女性的毛病 ,皮尤那个角色当然很有必要,但非得靠漏个胸和屁股来拍吗?这是试图塑造出个什么形象?性感吗,还是特立独行?关键是这对奥本海默的形象塑造并没有任何作用,想告诉观众奥本海默多次出轨且有个情妇不一定需要裸戏啊,这完全是多余的。
sorry有点激动,但在看了《芭比》之后确实很难不嘲讽一下这种“男人与马”的经典好莱坞大片。(而且里面还真有那种“你能给我讲讲原子物理吗……”的典型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