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拼拼贴话,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尝试把《奥本海默》的黑白片段、彩色片段分别组合,黑白的片段在电影叙事中更接近现在进行时,彩色的片段大部分是在描述过去。
没记错的话,诺兰在《记忆碎片》里把这类手法用到了巅峰。剧透:大概描述了男主角有记忆障碍,只记得十分钟内的事。为亡妻讨回公道,找到凶手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他用照片、纹身、笔记记录下重要的事情。电影穿插着黑白、彩色两部分,分别是正序和倒叙,导演试图模拟出主角破碎的记忆,尽量让我们和主角有同样的体验。
故事线需要自己拼凑起来的感觉很像勒卡雷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间谍工作的经验让勒卡雷的作品充满真实的细节。可能第一次看不太明白,但经过后续反复观看了解隐藏的信息,像拼拼图一样逐渐获得清晰的视野,最后焕然大悟的感觉真的很上瘾(像是侦探一样! 记忆里勒卡雷会住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早上写作,下午去游泳来激发灵感,诺兰也喜欢实景拍摄,这大概是环境的不可替代性叭。
回到电影剧情,原子弹的爆炸。想起之前看的图尼埃的小说《蒙特的纪念日》,结合实事忍不住乱想,这是不是一种“纪念日”。大致内容描述了职业是作家的小说主角,为完成一部主题为复仇的小说,为寻找灵感前往小镇蒙特定居的故事。主人公定义到「复仇的前因和衍生的报复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待,这样的开诚布公让复仇显得像是宿命一样在劫难逃。」同样的八月。
九月的第四天看了徐冰的《引力剧场》,纪录片中他说「现在的人类用原子弹引发战争,和原始人用长矛互相厮杀,在文明程度上有什么区别吗?几千年来人类文明都做了什么?」虽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可能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感觉多了一些思考的角度。
电影让人难受的地方,一部分是奥本海默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在白宫和总统见面时聊自己的感受;以及面对不平等谈判(?时被质问「发明原子弹时没有道德顾虑,现在就有顾虑了吗」的无助。无法言说的,千幸万苦把作品产出后,却面临丢失话语权的窘境。另一部分是琼离别时说「别放弃一个能和你共鸣的人。」(具体台词忘惹。不过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还是凯蒂,她好真实,好饱满。特别是她皱眉毛的样子好像《洛蕾塔》里的女主角、、、
说到琼,刚开始还奇怪为什么不选别的书,而要选《薄迦梵歌》,同一句话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昨天突然回忆起之前看到过的奥本海默发言节选黑白纪录片,一找,果然! 是一模一样的内容,这可能是导演的一种致敬吧,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