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媒介,叙事最诱人的地方即在于它所处理的悖论性,这种张力或许存在于人性中,或许存在于时代的文化之下。《奥本海默》的电影成功地呈现了科学、政治和人性在双重意义上的悖论性。

奥本海默是一个社会意义的成功者,是搭建科学家与政客之间联系的桥梁。在传统意义上,科学被理想化为非个人的(impersonal)、去政治化的(apolitical)的事业,而政治是肮脏的、不择手段的、关于人的艺术。这种悖论在电影中被无限放大。奥本海默迎着政治而上,光芒万丈,原子弹非一人之功,但他成为时代的宠儿。

另一方面,科学也是纯粹理性的产物,是电影中不断重复的“理论”。剧中的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一个奥本海默的推崇者夸赞道,“you could see the world beyond this world”(“你能看到此世之外的那个世界”)。政治的介入将这种超越于此世的乌托邦变为现实。在看这个电影前,我曾无意间看到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室友的草稿本,有趣的是上面看不到一个文字,这让我不禁和另一个朋友感触道,纯文和纯理都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学科,因为他们自有一个符号的世界,并不直接介入此世,尽管也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政治的介入成就了奥本海默的神龛,也完成了一个本该属于彼世的科学家跌落此世的“阴谋”。

电影所处理的奥本海默最迷人的地方,在我看来,并不在于他对科学事业的沉醉和禀赋,也不在于他的政治能力的失败。相反,这是导演尽力弱化的地方。一些科学家叙事致力于呈现作为个体的“科学怪人”对研究超越常人的迷恋与天赋,这种能力臻于“神性”,以反衬他们作为人的社会性的无能。观影时,我不由自主地对比前段时间阅读的《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虽然叙事媒介不同,但是两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处理差别巨大。

电影低调处理了作为科学家的奥本海默的光芒,也没有刻意凸显奥本海默作为政治家的手腕,最终的结果令其反而像是一个出于科研热情和政治机器架上领导岗位的“被迫害者”,我想这远非奥本海默本人的真实面貌。在这些处理的背后,或许是电影导演真正想要呈现和探讨的主题,即处于政治和科学漩涡之中的人性的挣扎。

正如电影里“大反派”对奥本海默的多次质询,“是什么时候你开始对原子弹的问世产生道德顾虑”。我想,这也是导演对奥本海默,以及当下技术政治的质询。当政治介入科学,道德又如何与权力匹敌?

科学本该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无国界的浪漫思辨,但在后现代的今天,若还有人如此大放厥词,那么,这个人要么是个蠢货,要么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而这个词在今天几乎与蠢货同义。科学与权力的绑定使它从来不是纯粹的产物。纵观历史,科学从来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或许有一天,电影中所暗示的“世界机构”将会出现,但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只能将其视为关于科学的另一个乌托邦幻想。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