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启这篇文字之前,我要先感谢波哥带我去看了这部电影。如果不是他我大概直到它下线了也不会踏入影院观看它吧。毕竟这部电影是讲述奥本海默生平的,我如果是为了了解奥本海默这个人的生平,我不如把原著找来阅读。因此,当我被带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带着一种看到人物生平意外的东西的期待,而我的期待被很完美的满足了,因此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令我个人十分喜爱的电影。
和电影相比,我平时还是阅读书籍占主要。一年的时间所阅读的书籍数量和踏入电影院观影次数相比,甚至相差着一到两个数量级。而这就让我对电影中出现的书籍格外敏感。之前观看《救命解药》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注意到电影中的人物在阅读《魔山》。观影后去查这本书籍,发现电影果然和书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中也出现了两本书籍,分别为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和艾略特的《荒原》。古印度典籍中的那句“我成为死神”在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影片的最后再一次出现,形成了前后的呼应,也贴合制作出原子弹的奥本海默的身份。《荒原》这本书一闪而过,我对这本书也完全不了解。我只知道艾略特运用了不同语言、大量的西方古典典故、各种不同的意象写出了一本极富生命力的作品。引用一个网友的评论:“《荒原》说明了,只要人有欲望,只要人还在为欲望抗争,那么就无法逃避生命的荒芜或繁茂。”我想,这也许是导演对于奥本海默这个人的态度吧。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到我真正阅读了《荒原》之后再来考虑了。这是一个留给将来的课题。
除了上面的东西,这部电影还很鲜明直接地展现了两个主题:科学与道德以及美国的政坛运作。其中,关于科学和道德的讨论似乎成为了支撑整个后三分之二剧情的主要主题,而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坛的表述在我看来更多的在表述政客和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相信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我看来,无论奥本海默是为了什么制造出了原子弹,他和一个最古老的冶铁匠一样,他只是制造出了一个武器。就像电影中的总统讲的:人们憎恨的只会是总统,因为是总统先生下令使用这些武器的。“人们不会去憎恨奥本海默这个制造武器的人。奥本海默后来致力于阻止氢弹的研制,是说他不想看到军备竞赛。但这个世界并没有回应他。想想我们现在的世界,我们的国家能够像现在这样和平发展这么久,和建国初的”两弹一星“关系巨大。只要人们还有欲望,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停止纷争,无论是在哪个层面。这又让我想到了那句老话,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家。对国家来说,科学家就是拿着科学这个”原子弹“的杜鲁门呀。所以科学的目标是什么?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愈发清晰,我们就越来越想要拿着这些科学技术去做点什么。在现在的学术界再也找不到卡文迪许那样的人了,我们无论做什么研究都一定要赋予这个研究现实意义。这种现实的意义就是我的研究到底能用在哪里。就像量子力学,它加深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也成为了原子弹和氢弹的起源。人类的科技发展和人类的欲望的膨胀是一对双子星,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膨胀。而无论人类如何发展科技,其实宇宙就在那里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行,人类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在折腾自己罢了。七八十年前我们发现了量子世界,并制造出了原子弹。将来如果我们破解了虫洞的秘密,会不会利用它制造出瞬间移动装置。突然间我觉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在加速人类自身的灭亡。因为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无论物质世界如何丰富,人类的欲望总是会高过它一头。那么,科学的最终归宿似乎也就只有自取灭亡这一条道路了。
关于第二个主题,我想这似乎只是一种侧写。其实电影本身也许并没有想要在这方面表达什么,只是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吧。我想起之前读过的一本书曾提到要如何看待士兵。在战场上我们不能把士兵真的当成一个一个个体的人,而只能当成工具,否则真的无法指挥战争。现代武器的一个开发准则似乎又考虑到了士兵本身是一个人的情况,从而禁止了某些类型的武器的开发。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也是一种有趣的人类现象。在地球上,只有人类可以活那么久,而现在的科技要让人类活得更久。也许因为时间真的太多了,所以才给了人类无限膨胀欲望的机会吧。写到这里突然对人类的存在感到很绝望。路易斯的欲望让他变得狭隘,也导致了他对奥本海默的“清算“。写到这,我似乎又要回归存在主义,人的一生就是要自己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不同的人对于世界的不同愿景也许才是纷争永远不会停息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