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确定诺兰和拉巴图特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不是真的是全无关系),但是观看《奥本海默》时,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一种基于极度私人体验的玄妙共振:2022年北京凛冬里,地暖和新冠双重炙烤下,阅读《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时我感受到妄谵和凡人不小心偷窥神谕的头晕目眩,统统变成了电影。

同样是科学家传记题材、同样是天才的内聚焦视角,同样是跳跃的多线叙事,同样是神秘暗黑的调性(甚至奥本海默下毒用的都是《普鲁士蓝》中的氰化物!),《奥本海默》和《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形成了一组电影和文学的非映射的镜像。观影时我就认定:电影的文学顾问肯定是拉巴图特!然后而影后搜索验证的结果让我的期待落空——比两者的空集还要空!我居然压根忘了,《奥本海默》是有普利策奖原作这件事。

但是依然要感谢拉巴图特,要不是读过《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本文科生在开篇后,必然当即就阵亡在轮番上阵的物理学家铜人阵中。

本哈明·拉巴图特的《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有些积(hao)极(shi)的博主赴港提前看片后发信誓旦旦地说这部绝对不像《盗梦空间》和《信条》,保证“观影友好”、“不用做功课”。

我还真就信了。

抱着诺兰回归《蝙蝠侠》系列类型片叙事的幻想,我就这么一丝不挂地去了影院。结果,物理学+听证程序+二战前后美国内外政局,三大商业片劝退元素buff叠满!这还不够,诺兰依然长情地宠幸他那套普通观众消化不良的多线叙事和高频跳切剪辑。个人主张强硬,个人风格丝毫不与让步(用黑白色标注施特劳斯线可能是他的最大体贴),这部彻头彻尾的作者电影观影门槛可谓…No,这根本不是门槛,这是要爬窗!

但是如果你肠胃功能良好,这份细糠中的细糠,就是一份观影三小时让你吃到扶墙、观影后一个月还能管饱的顶级口粮。

三个小时时长,总共三条主叙事线:一条从奥本海默主观视角讲述核试验,两条从主客观分别讲述核爆后的听证程序;前两个小时基本是核试验,第三个小时转入听证会——这部分基本就是天才受难,然而求真的科学家最终还是打败了自私的政府(妈呀我的概括怎么这么苍白!)。下凡历劫的位阶降落、公平与反战的朴素正义观、悬疑惊悚的氛围,让观众在最后一个小时从心理上和奥本海默更靠近,在情绪上更流畅舒爽。但是,我个人还是更偏爱前两个小时——那种被当下通俗作品边缘化天才视角带来的精神奇观,那种科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艺术多学科合力震荡智识的轰鸣。

艾略特的《荒原》、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毕加索的《坐着的女人》,开场不到十分钟诺兰就快速给了三个特写,开宗明义:这是一个天才,而天才绝对也从来不是单一学科的工具人(重新定义学科、世界或者宇宙的想象力往往来自多元知识与多维认知构建的综合体系)。我合理怀疑诺兰在奥本海默身上投射了许多自己的情感(虽然他坚称自己是匠人,并且在创作上严格地反对煽情):对于自身智识毫不掩饰的优越感、对于反智主流的愤懑、对于政治游戏耍弄心机的不屑。那是一种天才与天才、大师对大师的惺惺相惜。之后出现的印度教《薄伽梵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派、作为奥本海默喻体的希腊神祇普罗米修斯,以及在电影主情节中涉及到的量子力学的争论,不外如是。凡人在影院里欣然接受天才的鄙夷和全息式的降维暴击,虔诚地进行一场两小时的瞻仰。对比之下,第三个小时难免显得单薄轻松以及,“凡人”了

前两个小时的核爆其实是没有悬念的。彼时彼刻安全坐在影院里的每一位都知道,链式反应没有持续,大气层没有被点燃,地球没有毁灭,但是为什么“near-zero”的压迫依然强烈到令人窒息?我想因为这种压迫已经超越了拉斯阿拉莫斯,超越了广岛长崎,超越了《奥本海默》,溢出银幕,配合极其不稳定、不和谐的紧张配乐,降临到现实中,唤醒了对切身存在的威胁的警觉。

核爆(以及之后的演讲)在声音设计上非常出彩。虽然引爆瞬间的静默是客观事实,也算不上视听手法上的创新,但是响静、世我的冲突对立通过声音被放大、突出。随即,五感轰炸,实验成功,奥本海默完成封神。传记电影在纪录片之外有什么必要?诺兰用这场声光电爆炸的名场面解答了这个疑问:纪录片无论出于旁观者视角还是拍摄条件限制的疏离,通常很难、很少以特写的方式去描摹一场爆炸的细节,但是故事片则可以在视听上“做手脚”,推进镜头、变换声效、加入配乐,成倍地强调作者的意图。纪录片作克制的提醒,但是故事片,它非要把你摇醒不可!这场爆炸不仅是纪录片无法承接的,也是小屏幕难以负荷的。这回,我这样的非影院原教旨主义者,也要为《奥本海默》捍卫线下观影的权利。

从放映第一秒开始,我就被《奥本海默》无垠的引力黑洞吞没。整部电影的信息量巨大,但是诺兰的叙事效率也同等高效,并以紧张却优雅的节奏进行编排。台词句句精辟简练,充满文学性的暧昧、复杂与深刻。Ludwig配乐同为神作,延续了《信条》、《敦刻尔克》的风格,往上追随甚至有点继承Hans Zimmer《星际穿越》OST衣钵的意思,重打击乐的节奏感,降低旋律性和悦耳度,基调是不和谐与紧张。各个工种完美无间的配合,使得《奥本海默》成为一部值得也需要抠帧拉片的经典。

观影后则是失语。那种失语无异于凡人突然遭遇神祇,不知所措、惊恐万分,震撼、兴奋与感动并存。然而把凭借《奥本海默》已经拉满封神进度条的诺兰形容是神,似乎也没有错。能一再做这种不世出、无他为的作品,诺兰难道不就是当代世界电影界的普罗米修斯吗?

我居然还担心无人再歌颂那些因过于聪慧而冒犯了大众的非凡少数派的传奇?我是忘了还有一名钟爱天才的天才,诺兰。

烂番茄正在评选的98年后最佳导演,诺兰和牛蛙进入决赛pk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