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憩,作为一个影迷,也作为诺兰导演的粉丝,很难不去观看这部声名鹊起的佳作——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奥本海默》。诺兰导演运用了独具特色的诺式拍摄手法,穿插多重镜头表达,再加上奥本海默本身的传奇经历,这部电影实属沁人心脾。看完电影后,不才不禁提出疑问:奥本海默到底是人类的“救世主”,还是人类世界的“死神”?
抛开问题,我们先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这部电影。
首先,诺兰导演运用了全新的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法——对话式手法。众所周知,诺兰导演常常通过情节以及场面切换达成故事情节的推动。而这次,诺兰导演突破了自我,通过大量的对白推动情节发展,但纷繁复杂的对话并没有使故事情节变得枯燥乏味,反而通过对话节奏的把控使得故事情节愈加紧凑且扣人心弦。同时,这又可以衬托出奥本海默的交际能力,有效地衬托出奥本海默的人格魅力。
其次,诺兰导演运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以渲染电影气氛。比如在委员会审讯时,奥本海默与相关负责人的激烈对话。诺兰通过镜头的快速切换,再加以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出了审讯室的紧张气氛,使观众百感交集。同时,奥本海默在审讯室赤裸身体的镜头,运用到了具象化的手法,把奥本海默的难堪与在审讯员面前的一览无遗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一丝不挂,毫无尊严。
最后,诺兰导演采用了独特的插叙式的穿插叙事手法,这是富有诺兰特色的叙事手法。《记忆碎片》是诺兰早期的电影作品,诺兰在其中首次运用了“杂乱无章”的穿插式叙事手法。《奥本海默》通过奥本海默晚年遭受的场景与早年进行原子弹实验的两大场景交融穿插,形成了相互补充的独特表达方式,这对于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流畅有着重要作用,而又不至于沉闷枯燥。此外,诺兰又运用同时期不同场景的交叉切换,比如施特劳斯在议会的答辩与奥本海默在审讯室的问询交叉叙述,相辅相成又相互分离,将奥本海默在审讯室的一丝不挂到解脱与施特劳斯在议会上的洋洋得意到落魄不堪的过程形成鲜明对比。诺兰在其中也表达了对政治工具的愤怒与对奥本海默诸如此类的科学家的尊敬,但也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场景。
总的来说,诺兰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其别具一格的电影叙述方式常常使人们津津乐道。从艺术角度去看待,诺兰导演的电影卓尔不群,出类拔萃!
回归问题,那么奥本海默到底是人类的“救世主”,还是人类世界的“死神”?
从他设计原子弹对于科技发展来看,他是“救世主”。本片前半部分叙述了奥本海默求学的历程以及如何结识优秀科学家并拉拢他们参与“曼哈顿计划”。从诺兰导演的电影看,看得出诺兰对于奥本海默竭尽全力参与原子弹设计与研发的精神的支持与称赞。同时,以其对发展理论及实践物理的贡献看,诺兰导演给予了奥本海默极高的评价。从他对于美国国防以及二战的贡献看,他是“救世主”。电影中,奥本海默在实验中常常自我说服:“我们别无选择。”这是在与纳粹进行的“生死时速”,是保卫美国本土与结束二战的“关键一环”。奥本海默领导设计原子弹,对于美国国防军事力量与世界战争结束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也加剧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对比。
奥本海默在电影中往往在重复一句来源于印度经文的话:“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从他对于当时人类世界的发展安全来看,他是“死神”。他制造原子弹,给人类带来了具有严重危害的武器。奥本海默的导师玻尔说道:“你赋予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这个世界却毫无准备。”或许他晚年意识到了了这个问题,极力推动原子能合作与研究,要求原子弹的合理使用,却深陷政治漩涡,疲于奔命。但是,在电影中,奥本海默对爱因斯坦说:“我们曾以为核爆会引发连锁反应,但现在我相信我们做到了。”如今,各大国由于对原子能技术的掌握,不敢发动大规模战争,形成了建立在核技术上的“核平”。虽然全世界不再有大规模的武力冲突,从而形成了恐怖平衡,但是现在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无法承受被核武器攻击的后果。 原子弹带来了表面的和平,不过一旦失控,将是全人类都难以承受的浩劫。
奥本海默,一念神魔。即便原子弹不由奥本海默设计制造,也会有更多的科学家设计制造它。若把关于原子弹的一切功与过都归咎于奥本海默身上,那么只会使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一去不复返。倒不如讨论各国如何维护“核安全”,让人类让世界在和平与安全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耕耘必有收获。只要我们精诚合作,持续加强核安全,核能造福人类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在如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的环境下,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让核能始终在我们可控范围内,让核能为世界和平注入新鲜血液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