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诺兰的影迷其实是很幸福的,他大概永远不会 let you down.
《奥本海默》上映前我就非常期待,期待的点不仅在于诺兰,在于对这个复杂人物的好奇、在于对物理学群星璀璨时代的向往,当然也来自当下对核能开发与应用的时代拷问。
2. 基于对导演的熟悉和对古典风格的偏爱,电影严丝合缝的嵌套在我审美上。一般而言,如果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层次太多,电影看起来就会很“满”,但是在《奥本海默》中,恰如其分的承载了对科学家个性和成就的讨论、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权力下在阴影运作、鸟尽弓藏的悲哀以及核武器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而普罗米修斯盗火者的隐喻,贯穿电影的始终。
3. 如果奥本海默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那恐怕很难有人喜欢跟他相处:他是一个傲慢的富二代,是一个自负的科学家;在曼哈顿计划中,他在科学之外展示了非凡的识人断事的果决,在原子弹投向广岛长崎后,他看到了战争胜利背后的鲜血淋漓,在被质疑被审判时,他竟用孤独的背影扛下了所有。电影对人物塑造让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是,它既没有对天才科学家的仰视和歌颂,也没有后来者对核武器杀戮的道德审判,而是一种穿越历史的平视感。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知道了所有故事的结局,拥有了洞察一切的上帝视角,在电影中,当每个角色处在独属于自己的那个具体困境中时,观众能够对角色的无能为力感同身受。上一次让我有这种体验的电影,是塑造丘吉尔的《至暗时刻》。
4. 如同玻尔所言,核武器并非改变世界,而是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虽然无数次在银幕前看到蘑菇云腾空而起,但是电影中原子弹爆炸的场面,依然深深震撼到我,倒计时过后预期的炸裂声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安静,无声的寂静配上蘑菇云腾空与烈火熊熊燃烧的画面,震撼感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电影没有用任何图片或影像展示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后变成了人间炼狱,但这一幕无声的爆裂,足矣。
5.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用黑白与彩色画面的穿插来切换时间线,让过去与现在相呼应,让成就与审判的叙事互补,这种方式本身就很诺兰。演员、配乐也都非常无可挑剔,很难用语言表达我对电影的喜爱,但是我很确定,《奥本海默》提前锁定了我2023年最喜爱的文艺作品第一名。
6. 2016年,我读了一本书叫《上帝掷骰子吗》,那是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读物。我犹记得那个时候第一次窥探到量子力学的发展和那些不世出的天才时的惊叹不已。如今,在深刻感受到量子物理对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影响后,看到《奥本海默》,让我更加唏嘘感慨的,是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诅咒原来亘古不变,在科学发展背后的,是人性永恒不变的蹉跎。
二刷之后:
今日二刷,我非常确定如果我不在首映到电影院二刷,我可能很难再找到机会安静从容的与《奥本海默》面对面。因为对电影情节了然于胸,今日观看少了很多好奇感,更多的是对故事和人物的感受。
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最打动我的,是他超强的信念感。这个人物有极其强悍的自我,从自我认知到自我完成,他极难被撼动极难被左右。从理论物理学家到曼哈顿工程的总执行人,正是他的强大的信念和自我在各种不确定中一直坚持、一直顽强。即便是腹背受敌、面对国家公敌的质疑声,这个人依然保持着他的立场和他的坚持,毫不妥协的做自己。
Power stays in shadow. 他的遭遇毫不意外,科学家关心世界,而政客在意的是声名与权力。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讲审判,那不是法庭,不需要举证,但是质询的过程毫无法理毫无尊严。一个如此强大的人,在这样可笑的规则下,只能被质疑被否定被驱逐。我们在现实中也是如此的痛恨这阴影下能够操纵一切不可一世的权力,终究难逃被否定被驱逐的命运。
电影结尾用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的对话,传递了这两位殿堂级科学家在现实世界中的何其相似的宿命。普通人常常用“成功”“失败”这样的二元视角去论证自己和评价他人,但是在这样的世俗眼光之外,在勋章和歌颂之外,奥本海默超凡的人格魅力,早已深深影响和改变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