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优秀可看的传记片,但因为我放的预期太高了,所以看完之后会有没有达到预期的一点失落。可能也是受限于题材,诺兰没办法怎么炫技或者在剧情结构上做些大的动作,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时空、真实与虚幻的跳切,但总体来说也就是作为点缀尚可,算是相比于传统传记片偶尔有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奇思妙想,但毕竟没办法像诺兰之前片子的题材一样,能把炫技的部分做成主题。
其次是关于国内版本可能sensor的一些暴露镜头,我的观点是,直接删了这些镜头可能会观感更好,这些镜头的出现我看不出之于人物塑造、剧情推进有任何意义,单纯只是为露而露,让一部本来只是边缘化女性的单纯男人戏硬生生增加了物化女性、女性形象符号化标签化的缺点。
然后再谈下整部影片的节奏,整部影片三个小时,真得太长了,这个内容量在我看来缩到两个小时会更好。三个小时中,前一个半小时节奏十分缓慢,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之间的部分十分紧凑,观感最佳,最后半个小时的纯文戏非常无聊,甚至让我频频看表在想怎么还不结束。当然我对于文戏观感无聊可能是因为我很难与文戏中主人公遭遇的矛盾状态共情,占了影片至少一半篇幅的文戏对抗是围绕“是否忠于美国”和“是否亲共”展开的(至少台词上这样),主人公要为自己的“忠于美国”和“不亲共”辩护,我已经尽力去代入主人公的立场去理解这些文戏了,但抱歉真得无法做到沉浸。当然只从客观角度去看也能察觉到,诺兰写这些其实是以一种讽刺的意味写的,让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政治家们的冷战思维形成对比。
最后还是免不了提一嘴《横空出世》,单就剧情架构而言,我觉得《奥本海默》不如《横空出世》,同样是讲造原子弹,《横空出世》剧情线清晰紧凑,全程都能让观众情绪在线,而《奥本海默》能调动起我情绪的说实话就只有试验爆炸那段了。以及还有一点我注意到,诺兰在前半段用的滤镜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同款,就是整体色调偏冷偏蓝,高对比度、低清晰度。当然《横空出世》那不叫滤镜,而是咱们90年代拍摄条件拍出来的估计就是那样的,诺兰则应该是专门调了个看上去比较古早的滤镜以展现时空的差别,我只是感到大导能和中国这么早的一部同样讲原子弹的片子用了同样的色调还挺有趣的,看来大家对那个年代核弹工作者的印象都是那样的。当然如果谈到讨论的主题,那显然《奥本海默》的是主题比《横空出世》更大的,毕竟奥本海默是发明原子弹的人,他面对的母题是人类的自我毁灭,而后者的动机更多是冷战下的自保,甚至可以说是奥本海默先开启了冷战时代的军备竞赛,才有了后面各个国家争先抢后地去造自己的原子弹。
最后,在德国看这部电影真得别有一番风味。。。本来英配德字的影片在有一段奥本海默说德语的时候突然没有了字幕,全场都笑了。后面奥本海默演讲说我们本来更希望用它打德国的时候,全场也大笑。
(以上也发表在了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