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等的 imax,最终在济南这座城市看完了这部电影。

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其思想的深度,奥本海默像一个指挥官,不光是科学领域,还有其在历史事件中串联起了科学家的心性,而非只专注于一个个人的传记。诺兰在对剧情节奏的把控中有了新的高度,他似乎从玩弄时间与空间的把戏中醒悟过来,开始专注于将科学家的思想以具象化的象征去表达出来,非常贴切,也非常具有代入感。

振动(声音)、光亮、静音的综合运用,表达出了他复杂的情绪,而那种运筹帷幄的状态,随机应变的能力,又不能以科学家的木讷去形容。与马克思韦伯一样,他也是一手冷冰冰的理论研究,一手热辣辣的政治主张。他也是类似于托马斯·曼的性情,似乎专注于成就本身,而在成就过后,才考虑所谓后果。奥本海默在政治上的表现,似乎也印证了黑塞在《神学摭谈》中的“理性人”与“虔诚者”的分类,“理性人无比相信人类的理性……理性人渴望权力……理性人容易爱上制度……”

电影用了三个主线剧情同步推进,将爱因斯坦的告诫作为一个单独的时间线展开(看到哥德尔和爱因斯坦在林中散步真是让人感动)。三个主线包括“技术路线”研发原子武器之路,“庭前审判”一个爱国科学家的自证以及“法院审判”政治博弈,而三者的交错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奥本海默的人生轨迹。很聪明,但是观影门槛就此抬高了。在我看来,这种交错实际上产生出了一种对比,对“原子武器”的研发与对奥本海默的审判之间的对比,亦是作为控制者的角色与作为工具者的角色之间的冲突。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工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作为政府的手就有权利剥夺设计者的使用权,而奥本海默的天真在此时被衬托出来。作为理论科学家,在他所构建的虚拟未来里,强烈地预感到了军备竞赛,因而他在原子武器层面的研究里,更多希望从原子武器的管理中去限制,并通过世界政府的威权去控制。

这里我要反思一下自己,我会有广岛长崎投放地点是黑塞的要求,这一记忆。在影片的最后似乎暗示了他确实影响了投放地点。

这里我还特别想提一下爱因斯坦,一方面,他早已洞察了世界运营的方式,因而在与奥本海默的对话中,委婉地提醒了奥本海默不要自证,让他逃离美国。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被称为“正直”的人,奥本海默没有退缩,反而在庭前审判中,一直展示爱国情怀。

这里我要补充说明一下,纳粹的大背景下,也诞生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让我联想到《存在主义咖啡馆》中抢救胡塞尔手稿的关于哲学的故事,以及《书信集》流亡作家支撑的关于文学的故事。

在既是结尾又是开头,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交谈,爱因斯坦所提出的思考实际上是,能够毁灭世界的并不是只有物理毁灭一种方式,而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同样也会让我们的世界毁灭。而这件事已经伴随着原子武器的成功开始显现威力,庭前审判与法庭审判皆是另一个毁灭地球的方式。这样的思考,就大大加深了影片的深度。

自然,一些剧情细想之下,与现实社会有所对应,特别是在成就出现的时候,政治就会过来接手工具,非常麻烦。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