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奥本海默》看了。
由于走入影厅之前看过不少无剧透前瞻和介绍,所以对于影片大多数时间是大篇幅的对话戏,我是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的。
事实上,影片虽然是通过三条不同的时间线交叉推进以及海量的对话来呈现故事,但由于叙事逻辑是顺畅的,因此只要你自始至终认真地在看,而且不会脸盲,相信都能充分理解剧情,并感受到“原子弹之父”从青年求学阶段到功成名就的几十年间,所遭逢的各种人生起伏和关键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伴随其间的思想蜕变过程。
当然,由于预告片的“误导”,原本我以为曼哈顿计划的过程将会是影片着墨的第一重点,但实际看成片时才发现,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原子能领域政府高官,才是影片的最终BOSS,而他与主角之间的矛盾起因,则充分体现了人性之阴暗面。
作为“政客”这一群体的缩影,唐尼老师可谓惨遭诺兰毒手,被刻画为阴险狡诈且小肚鸡肠的烂人,而钢铁侠在牺牲了扮相的同时,也贡献了颇为出色的演技,把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并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之一。
相比之下,曼哈顿计划基本上围绕“三位一体”核试验来呈现,篇幅并不大,这部分应该是影片观感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畅快的段落,特别是马特达蒙与主角的互动,对话处理得颇为生动,甚至有些细节堪称妙趣横生。当然,实验当晚的那一幕,紧张氛围的营造很到位,而核爆时号称无CG实拍的视听处理,在效果上也算颇具独到之处。
试验的成功,令一众在荒漠深处封闭两年多的科学家和军人们欣喜若狂且如释重负,而紧接着,奥本海默目送车队将“胖子”与“小男孩”运走的镜头,似乎预示着影片基调的转换。
核爆摧毁了广岛和长崎,人们进入喜悦甚至癫狂的状态,但当奥本海默意识到数万人的生命因此消逝,不安的情绪逐渐盖过了兴奋。他在礼堂接受众人送上的祝贺与欢呼时,心境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影片这个段落的处理,无论是影像还是音效配乐,都极为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的魅力,除了架构的出人意料,也体现在一个个的细节之中。三线穿插的整体设计,搭建了叙事骨架,而无处不在的,丰富且极耐“咀嚼”的细节,则可以让观众获得犹如玩拼图的乐趣,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将影片为奥本海默绘制的肖像,一片片地在脑海中还原为一幅完整的图片。
这里必须顺便说一句,基利安墨菲果然不负诺兰重望,在这部由他挑大梁的影片中,用他平实而精准的表演以及那双湛蓝的眼睛征服了观众。
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体现的是诺兰通过影像进行叙事时的偏好,同时也是在对目标观众智商充分尊重基础上,进行的一些手法探索——这对诺兰电影而言当然不新鲜,但史诗传记电影这么拍,还是不多见吧?
不得不承认,作为非常吃诺兰这一套的观众,我觉得这种脑子需要跟着镜头持续运转,以高频次地接收和处理视听信息的观影过程,可以说是非常过瘾了。所以,我在昨晚电影散场后发了一条微博:《奥本海默》一刷完毕,别致、深刻且隽永,诺兰粉丝绝对不可错过。
我想,接下来二刷、三刷时,应该可以在影片中找到更多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好了,评分自然不必多说了,妥妥的五星!
PS.大陆公映版中,原本主角与女伴“坦诚相见”的两幕,确实做了技术处理,但令我惊讶的是,相比《水形物语》时期粗糙的纯黑剪影式紧身短裤遮蔽,这次的《奥本海默》实打实地为角色做了两件CG特效裙子,而且质量颇高,以至于从视觉上,很难分辨这竟是后期加上去的。
当然,至于描绘奥本海默情史的这些段落,对于影片的价值何在,有人表示比较多余,删掉也完全不影响主旨表达。我个人认为,其实还是有作用的。至少体现于两个层面:其一,女友和妻子的政治经历,是影片中主角遭到质疑的重要原因;其二,这些段落可以更全面且深入地塑造主角,挖掘其心理与思想状态的变化历程。所以,这些段落保留下来没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