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个人有多喜欢诺兰,而在于诺兰成为了人们喜欢的标识,成为了好莱坞的标志,政治正确在这时候被扔在了一边。我为什么不说《芭比》?因为《芭比》就像是一个成熟作家写的儿童读物,作家愿意为儿童创作本没有什么错,可是却远远不是过往读者所期盼的东西。《芭比》的叙事是针对普通“小朋友”的,他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偶尔还能想想哪里出了些状况,似乎不太对头。《芭比》的电影本身也是一个为了卖钱的产品,这样的讨论从某程度上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普通人不会从这样的故事中去体会实实在在的痛楚,爽片给人的就是希望的假象。
所以我有时候很厌恶这样的离艺术非常遥远的电影,竟然被某些人无限拔高的舆论环境。如果是娱乐就说娱乐,寓教于乐本身就是个舶来的伪命题。真正严肃的有意义的探讨要有shock,至少也要有pathos。《奥本海默》和《芭比》在我的维度中,能给到我的这两样东西几乎都是同等量度的稀少的。
诺兰电影在一段时间里,是一个秀智商的工具,很多以前几乎不会看诺兰电影的人会去看《奥本海默》,因为《奥本海默》看似是一个没有门槛也不存在“高概念”、物理理论和社会探讨的传记片,哪怕根本不知道奥本海默是谁也不要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奥本海默》没有门槛,只有标签。诺兰的传记片并没有走出“奇观化”和“高概念”,他一些看似巧妙的呈现手段,比如说原子弹爆炸那一刻光亮和声音的时间差,并没有对真正的表达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帮助。诺兰一定是把自己看作精英知识分子的,可他的思考绝大多数时候是停留在情感层面的,有一种浮夸的冷静。那种冷静,让人觉得不真实,不可以用装X去形容,那是骨子里真的以为那么回事儿的创作。他把工业制作纯熟地运用,但所表达的却是要所有人都能看懂的东西,但必须包装成一眼看不透。无论是有意为之也好,或是其他,他的表达是不透彻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做错事,父母让我们写的检讨。如果这是他真诚的极限,只能说明他思考的深度不够;如果不是,那说明这就是商业电影的本质。要让观众觉得自己的智商在搞懂和搞不懂的边缘,似乎搞清楚了,就像陪领导下棋,不能输得太难看,要让领导赢得爽而非胜之不武。诺兰很多时候陪全世界观众打了一场“工作麻将”,但是许多人以为自己享受了一场头脑风暴。看懂诺兰,变成了一种标榜智商和品味的象征。
看懂诺兰电影,最多就是对叙事做了有逻辑的梳理;而看不懂,那就是一部商业电影拍摄的问题。至于审美,我一直觉得,诺兰其实完全游走在所谓艺术或者作者电影的外围。他的审美和意识保守且老旧,充满了阶级性。如果说葛韦格和鲍姆巴赫是典型的左派精英,那诺兰是被真正右派精英排斥在外的不得不往左靠一点的精英。《芭比》和《奥本海默》那种对于观众的愚弄感让人尤其不适,也许是我个人强大的自卑感导致的,这两部电影都是站在两个山峰上俯看着你们这些企图爬上来一探究竟的人。我观看的是两部意识形态浓厚的宣传片,趣味是有的,但是那样的趣味是有人告诉你你应该拥有的趣味,而不是我真正的体味。对于许多人来说看过了,能够谈论两句,是融入某些“阶层”或者将个人“趣味”“提升”的过程。把自己在不同纬度全新地tag了一遍。
重新审视这两部暑期尾声的电影,都会明显地感到如今的商业电影几乎都还无法逃开“圣经体”的叙事方式。这也许是根植在基督教传统中的东西,无论是传统还是反叛,圣经都能给到你想要的表达方法。《芭比》令我难过的是,电影必须以这样低幼的方式宣传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常识,而创作者还是站在精英视角对成人说着教导幼儿园孩子的话。《奥本海默》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本硬面厚实的教科书,内里却是一本儿童侦探读物。并不是说给孩子看的东西就多低级,而在于包装和讲述的虚伪性,且很多人也就此买账了。
《芭比》和《奥本海默》变成了两件时尚单品,一件前卫靓丽,另一件复古怀旧。都在展现美好的道德和理念,却饱含着无法自已的精英主义和对大众的俯视。不过这也再次告诉我们,流行文化从来就是精英所创造的;而草根文化其实也是小众的在没有包装之前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流行文化。这是人的虚伪性决定了的,无从挣扎。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