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杂志8月刊)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带着一部神秘大片穿越时空到2020年,将这部电影放映给当时的影迷观看。即使影片片头没有任何主创信息,在开始放映10分钟后,一定还是会有影迷忍不住问:“这好像是诺兰拍的吧?”《奥本海默》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克里斯托弗·诺兰风格的影片,原汁原味,如假包换。

“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窃取了火种并将其送给人类,为此,他被锁在岩石上,遭受永世的折磨。”——《奥本海默》片头文本

影片开头的这段文字(也是全片唯一的文本画面)概括了奥本海默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和所遭遇的不公,而这便是影片的主题,是诺兰引领观众去走进奥本海默内心世界的方式。

诺兰的影片总是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剪辑手法仿佛将时间玩弄于股掌。《奥本海默》的主线并非以正序时间叙事,而是以1954年4月,奥本海默在备受屈辱的听证会期间其本人的自述,及其亲友、同事等人的证词为线索,以倒叙、插叙的形式铺开奥本海默从在欧洲上大学到回到美国任教、参与曼哈顿计划研制出原子弹的生平经历。这一部分以彩色画面呈现。

诺兰曾在采访中说彩色的部分是第一人称的、主观的,这一部分的剧本以第一人称写作,不再是“某某去了这里,某某看见什么”,而是“我去了这里,我看见什么”。即观众所看到的画面是奥本海默视角的见闻、回忆和想象(从成片来看,偶尔也穿插其他角色,如奥本海默的夫人凯瑟琳的视角和想象)。摄影机从未远离过奥本海默——除了奥本海默的主观想象:水滴拍打在水坑上泛起涟漪,让奥本海默想到世界被核弹的冲击波所毁灭。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异常。

“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奥本海默》台词

在这些想象段落中,充斥着“很诺兰的时刻”。奥本海默脑中的宇宙繁星、黑洞、粒子、核裂变,被诺兰用极致绚丽的画面和震撼的音效展示在大银幕上,冲击着观众的耳膜、大脑和身躯。令人想到《2001太空漫游》穿越星门的桥段,同样令人感到迷醉,仿佛被死死按在座椅上动弹不得。在片中最为重磅的原子弹试验爆炸段落,观众先看到如火山熔岩般的壮丽蘑菇云火焰特写,享受目瞪口呆的安静时刻。随后冲击波迟迟而猛烈地到达,座椅、地面甚至整个IMAX影厅都为之共振,连坐在影厅外面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震感和轰鸣——就像真正的冲击波那样。如果你还记得《星际穿越》中火箭发射和主角坠入黑洞段落的画面和音效,就是那样的感受,如出一辙。2D的画面带给观众4D的观影体验,这也是诺兰的极致风格。

尽管希里安·墨菲是诺兰的老搭档,在诺兰多部作品中演绎过十分出彩的配角,但《奥本海默》无疑是其个人演艺生涯最重磅的角色,也是其演技的高峰。奥本海默聪慧过人,讨厌虚伪和愚蠢,不擅交际,更不懂自己的所作所为可能引发政治上的风险。他烟不离手,曾经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晚年又深陷研制出核武器引发世界安全危机的担忧中无法自拔。面对听证会上的各种攻击和不利证词不会立刻反驳战斗,而是显得迷茫而无助。奥本海默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与精神上的无尽折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双面体,饰演难度很大。但希里安·墨菲成功做到了,他演出了奥本海默的智慧与成功、痛苦与心力交瘁的疲惫。影片时间跨度从1920年代至1960年代,囊括奥本海默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你甚至能从希里安·墨菲的眼神中看到变化:青年任教时对学术上的自信和对核物理理论发展的执着,中年时面对情感、家庭危机的无助和对曼哈顿计划成功的兴奋,晚年面临核武器研发带来的冷战后果及听证会质询时那深度的忧郁。希里安·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令人信服。

影片另一条线索是以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奥本海默听证会的始作俑者,也是影片反派角色路易斯·施特劳斯的视角呈现。他同样是一位被听证会委员审视资格的被审查者,但他的故事时间线并非在1954年的奥本海默听证会上,而是在1959年美国参议院发起的,针对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名施特劳斯为内阁商务部长的听证会上。虽然同样是接受质询,但与奥本海默的忐忑不安、不善交锋相反,施特劳斯信心满满,狂妄而外向。这一部分的画面是黑白而严肃的——柯达公司专门为《奥本海默》的拍摄研制了黑白IMAX胶片。其中也有施特劳斯视角的回忆、想象,同时充满着他内心对奥本海默的恶意揣测。影片中的施特劳斯是一位内心狭隘的小人。在1949年,奥本海默曾在关于是否应出口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听证会上对施特劳斯的业余观点进行了羞辱式的嘲讽,导致其怀恨在心,又因其在担任AEC(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期间专横独断的做法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不满,进而怀疑奥本海默煽动其他科学家反对他(包括爱因斯坦)。因而通过1954年的奥本海默听证会公报私仇,借刀杀人。即使观众对奥本海默的经历或多或少已经有所了解,但我仍建议在观影前后对施特劳斯的生平资料加以搜寻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剧情。

一位英雄接受所谓听证会或调查委员会屈辱般的质询,这一题材交给其他导演也能拍得很精彩,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在《奥本海默》180分钟的片长里充斥着大量台词和文戏,但剪辑节奏控制得很好,几乎没有冗长和拖沓感,偶尔的幽默也是恰到好处的,且充满意味深长的讽刺。事实上,当我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电影院观看午夜0点场的放映时,因为映前无任何广告,且IMAX的片头极短又无标志性的倒计时——与我一周前在同一个影厅看《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的经验恰好相反,所以我被影片开场的剪辑所迷惑,还以为放映的是环球发给院线的《奥本海默》加长版预告片。整部影片节奏流畅,而且我认为在观看充斥着诺兰式音效轰炸的影片时,观众没有太多机会酝酿困意。

“只有理解了,他们才会害怕;只有使用过,他们才会理解。 ”——《奥本海默》台词

诺兰电影的一大特点是音效设计丰富而震撼人心,且音乐铺得很满。影片在多处场景通过制造声音与画面的间离、割裂来塑造奥本海默痛苦的心理世界。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噪音以渲染不安情绪。在感到情绪紧张时,奥本海默多次产生巨大的集体跺脚声幻听——这是奥本海默在美军于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发表演说留下的心理阴影。那场演讲戏是影片冲击力最强的桥段之一,音效震耳欲聋,为观众带来极大的惊悚感。《奥本海默》的原声带音乐累计时长达90分钟,是片长的一半。诺兰和作曲家路德维希·葛兰森继《信条》后第二次合作,大量使用小提琴等弦乐器,既能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也能制造令人不安的声音。与奥本海默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相契合。

除了希里安·墨菲,影片的配角们同样奉献了各自演绎生涯中最为精彩的表演。在观影时,甚至你会忘记那些他们最著名的角色:漫威的超级英雄、身法矫健的特工杀手、身披战甲的女武神,《小妇人》的小妹。小罗伯特·唐尼将心胸狭隘的路易斯·施特劳斯演绎得淋漓尽致,用有力而激烈的对白和微妙的神情撑起了这一戏份很重的角色。观影前我无法想象小罗伯特·唐尼如何演绎这样一个角色,而观影后的我已经无法将他的形象与施特劳斯分开。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一冷一热,从未当面针锋相对较量高下,却也都像镜子一般反映出对方的性格和弱点。当影片落幕,或许你才会想起小罗伯特·唐尼除了钢铁侠,也曾经扮演过卓别林,演过《十二宫》。

马特·达蒙当时本已和妻子共同决定息影一段时间以调整身心和家庭关系,决定除非诺兰邀约否则短时间内不再接戏。在《星际穿越》后,他也很久没演诺兰的电影了,也不清楚诺兰的新片计划。但马特·达蒙万万没想到真的接到了诺兰的电话,出演了格罗夫斯将军一角。在片中,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是一文一武的搭档,共同主导曼哈顿计划。两人性格迥异,未必完全志同道合,甚至有过冲突。但总能携手并进、互补弱点,互相支持。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二人缺一不可。

相比男性角色,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戏份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的表演被完全掩盖。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奥本海默妻子凯瑟琳有一场欲扬先抑的精彩质询戏份。佛洛伦斯·珀饰演的奥本海默情人琼·塔特洛克贡献了大尺度演出,琼和奥本海默在心理和情感上互相支撑、依靠,因此琼的死对奥本海默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他只能更努力地埋头于曼哈顿计划的工作之中,才能抵消心中的痛苦、内疚与自责。凯瑟琳有酗酒的恶习,对儿女未能尽好母亲的责任和义务。琼患有抑郁和躁狂,也有同性倾向。影片以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为中心,未能深入挖掘她们细腻的负面情绪的缘起和发展。这一点十分遗憾。

"你还记得我曾拿着那些计算结果来找你吗?那些计算结果说我们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进而毁灭整个世界?"
"是的,怎么了?"
"我觉得我们做到了。"
——《奥本海默》片中主角与爱因斯坦的对话。

此外,《奥本海默》还有一众奥斯卡影帝惊喜客串,并且都不是露个脸就走的刷脸角色,都在各自的戏份里有十分精彩的表演。加里·奥德曼继《至暗时刻》后再次以特效化妆造型出演杜鲁门总统,片中杜鲁门在白宫接见奥本海默时的态度、言辞令人印象深刻。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美国陆军军事情报官鲍里斯·帕什,曾在曼哈顿计划期间对奥本海默进行问讯和调查,也在1954年听证会上作证。拉米·马雷克饰演物理学家大卫·希尔,在1959年听证会上对施特劳斯的动机进行了有力而出彩的说明。相比历史真实人物原型,影片对其有所夸大。汤姆·康蒂饰演的爱因斯坦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次出场都是影片至关重要的剧情转折点。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字字有力,句句发人深省,也是影片落幕之时的高潮。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奥本海默》是一部很“诺兰风格”的影片。如果你是一位忠实的诺兰电影粉丝,那你一定会享受这部影片。而你若是一个对他的影片风格嗤之以鼻的“诺兰黑”,那你仍会对这部影片一黑到底。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