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警告

鉴于中国人对奥本海默的了解程度基本是只知其名级别的,这部新电影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不小的观影门槛。加之鬼才如诺兰好像不用“时间魔法”就不会拍片一样,又祭出了非线性叙事的拿手好戏。一位观众要是把高中物理学史忘得一干二净,又没有好好做功课,进电影院基本是这种状态:哇!奥本海默——他在干啥?——哇!爱因斯坦——他们在干啥?——哇!曼哈顿计划——他们都在干啥?——哇!他们怎么说不完的对话——他们到底都在说啥……然后一脸懵逼的走出电影院。

如果一个普通观众花了三个小时,都没看懂导演想拍什么,他怎么可能会和导演产生感情共鸣呢?所以为了提升大家的观影体验,这篇文章试图以时间线梳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迭起人生,同时简述那个磅礴时代和时代风云人物。

原子时代

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首次观察到天然放射现象,由此叩开了核物理学的大门,标志着世界进入“原子时代”。不到半个世纪,人类孜孜不倦地研究,核物理学竟从发现天然现象,发展到可以利用核裂变,1904年出生的奥本海默就身处这段历史之中。他思维敏捷,兴趣广泛,从小就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做题家”气质。卷麻了的奥本海默得以在18岁进入哈佛大学进修化学,同时把学习数学、物理、哲学、历史、语言当作自己的爱好。卷王如他,至少可以使用五六种语言,甚至是梵语,也可以辨认几句。这样开挂般的人生甚至让摸着电线的秦始皇都自愧不如。

奥本海默虽然仅用三年时间拿到了哈佛的学位,但在求学期间,因为自己的天赋点的太多、太杂,奥比对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产生了迷茫。也许是受实验物理学家,自己的教授布里奇曼的影响,他觉得自己还是对实验物理感兴趣。而彼时世界上最闪耀的实验室,还是要数大洋彼岸,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于是奥比请求布里奇曼教授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冀希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继续深造。

1925年,卡文迪许的掌门人已是著名的卢瑟福,他拿着推荐信,看着眼前这个只有21岁的年轻人,摇了摇头。卢瑟福认为奥本海默毕竟是化学专业出身,隔行如隔山啊。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物理和化学说穿了是一家,但那个年代毕竟还没有说穿呐,所以卢瑟福婉拒了这个年轻人投入师门的请求。奥比又找到了卢瑟福的老师,卡文迪许的前任掌门J.J.汤姆孙,汤姆孙收下了这个来自美国的犹太青年,并以一个实验物理学家的要求来培养和要求奥比。

在剑桥的时光,对奥本海默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老教授布里奇曼在给他写的推荐信中,就谈到了他的性格缺点:性格上还不太成熟。他喜欢频繁地提问,来炫耀自己的博学,而且说话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纵使在哈佛,奥本海默总还能从“掉书袋”中收获满足,在诺奖得主遍地走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他“做题家”的光环也确确实实地不复存在了。剑桥时期的学习经历,使高傲自负的奥本海默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导师交代的工作,他无法做好,私下里也没什么朋友,加之思乡及对自我的否定…一切的问题转换成压力,奥比几乎要玉玉了。他曾不止一次动过自杀的念头,甚至还在导师的桌子上投放了有毒的苹果。他的人生,他的一切,在这一刻甚至要比吃了花椒的陈睿还要麻。

从悬崖边缘拉了奥本海默一把的,是科学巨人,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1926年初,玻尔回到剑桥探望老师卢瑟福,同时与我们迷茫的主角开展了一次谈话。奥本海默看着这位比自己大不到20岁的师兄,已经在物理学界立下了赫赫威名、已经诺奖在手,这个年轻人心中的斗志重新燃起,他开始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主动调节。逐渐地,奥比走出了心理阴影,并在学术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去哥廷根吧。”电影里,玻尔为我们的主角指明了方向。而事实上,奥本海默是受了哥廷根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马克斯•玻恩本人亲自邀请,开启了他在哥廷根的学习。也许是觉着自己又行了,来到哥廷根的奥本海默又把当年在哈佛的老毛病拿了出来,甚至还变本加厉。杨振宁先生在《邓稼先》一文中对奥本海默是这样形容的: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不管怎么样,又摸着电线杆的奥本海默,在哥廷根待了九个月后,回到了美国。

“不务正业”的教授

回到美国的奥本海默,立刻收到了十几所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奥比选择在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教职,励志在加州这片未开垦土地创造出点自己的东西。期间为了弥补数学能力的缺陷,他再次前往欧洲补课。1929年,回到美国的奥比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他选择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镇修养,之后返回了伯克利分校。

1930年代的世界,可谓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从华尔街引爆,把全世界拉入深渊。同时一战的残酷代价,让各国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苏联康米主义的成功实践,就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引人侧目。“康米主义就是好”已经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各国的康米政党均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奥本海默就是这样一个有识之士。虽然在一开始他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选手,但起飞晚不代表觉悟低,觉醒了的奥本海默迅速对康米主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恋人、美共党员塔特洛克的引领下,奥比积极参加带有康米性质的社交活动,这时的他发现,身边的同志真是不少,同事、学生、自己的弟弟(弗兰克)弟媳(杰基)都是美共党员。奥比本人没有加入政党,据传是因为他自由的思想装不进党章的边框,不过他还是积极投身康米主义事业,借用学校的平台开展活动,经常就是课上着上着就上成了政治俱乐部。有人欣赏他的行为,并和他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比如他的同事,文学助教薛瓦利埃,也有人认为他的行为不甚妥当,在电影里,隔壁的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就持这样的观点。

30年代的世界,诚然乱世也,1936年,西班牙军事学院开课…西班牙内战爆发,这场战争很快成为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势力的角斗场。以工人阶级和进步人士为代表的国际纵队,在西班牙与弗朗哥的长枪党展开殊死搏斗,奥本海默身在美国,却也为了西班牙奔走呼号,积极捐款。在灯塔国,这样的行为,很难不让FBI盯上。奥本海默因为他的左翼倾向上了FBI的观察名单,由此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被划上了一个政治立场存疑的问号。不过,“不务正业”的奥本海默到底也没有荒废学术,聚焦于量子力学的他,始终走在物理学发展的前沿,这些研究为他在学术圈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曼哈顿计划

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同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现象。一个小小中子的轰击,竟可以使庞大的铀核分裂为更小的两个原子核,同时释放出更多的中子以及能量。如果铀的浓度足够高,这个反应的速率将会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全球优秀的科学家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该反应的现实用途——制作炸弹。一场悄无声息的军备竞赛已经拉开了帷幕,大洋彼岸,德国原子弹计划的领军人物,是沃纳•海森堡。

哥本哈根的“叛徒”

沃纳•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玻尔的优秀弟子,量子力学理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早年与玻尔及其他科学家共事于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细细盘来,与奥本海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战爆发后,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对纳粹深恶痛绝的德国与外国科学家,纷纷出走德国,而海森堡却是一个例外。对祖国的热爱战胜了对纳粹的仇恨,海森堡选择留在德国,并与哈恩等人共同负责德国的奇迹武器——原子弹计划。由于这个原因,玻尔至死也没有原谅他的徒弟兼同事。

燃情岁月

1941年,小日子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严酷的形势要求美国不得不开始面对德国的核竞争,曼哈顿计划,这个由美国陆军直接负责,云集全球最顶尖科学家的绝密计划,悄然上马。

面临形势严峻,面对强敌如斯,我们的主角又在干什么呢?他差点被排除在曼哈顿计划之外。1940年,奥本海默又给自己套了一层Buff,他与美共党员基蒂步入婚姻殿堂,这一举动基本要让情报部门将奥本海默和共产党员划等号了。幸亏有两位诺奖得主劳伦斯和阿瑟•康普顿的举荐,加上曼哈顿项目负责人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有识人之明(他相信奥比的左翼思想不影响他对国家的忠诚,况且原子弹计划确实需要奥比的才华,于是力排FBI的否定意见),奥本海默得以入主曼哈顿计划。

奥本海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实验室地址,实验室选在了他钟爱的洛斯阿拉莫斯镇,这也便是大名鼎鼎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由来。奥本海默不负众望,很快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管理能力,大批科学家、工作人员、后勤人员被招募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一起参与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很快,洛斯阿拉莫斯的人才已经多到诺奖得主不如狗的水平。事实上,似乎也只有奥本海默能够领导这些济济人才,他精力旺盛、知识丰富,有决断力,能鼓舞人心,懂得科学管理办法,善于倾听意见建议,对实验进程把控有度,是一位出色的“诺奖得主集中营”营长。

洛斯阿拉莫斯的天才们日夜努力,终于在1945年7月16日试爆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紧接着8月6日和9日,B-29轰炸机给穷途末路小日子送去两枚“美国特产”以示问候。日本就这么投降了。

燃情背后的红与黑

曼哈顿计划的开展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这个名为原子弹的武器的威力,是当时已知最强武器的成百倍乃至上千倍,如果把格局打开一点,核武器不仅决定了二战的走向,更决定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可以说,谁第一个拥有原子弹,谁就最有可能称霸世界。同时,因反法西斯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盟友,在战后便极有可能分道扬镳。科学家们脑中不去考虑的念头,政客们可能已经过了千百遍。在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攻关科研难题时,美国的安全与情报部门也没闲下来,只不过矛头不是对外,而是对内。情报机构对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的监视,即便和防贼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探员们挖空心思搜罗“可能”存在的罪证,安全部门提出一个又一个有碍实验进展的要求,整个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好巧不巧,即便即将入主洛斯阿拉莫斯,承受工作压力和家庭困扰的奥本海默,依然需要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他仍同曾经的一些康米主义朋友保持联络,其中就包括薛瓦利埃。

在一次碰面中,薛瓦利埃向奥本海默捎话,问其是否能够向美共提供他参加的绝密项目(即曼哈顿)的情况,好传给苏联。奥本海默严辞拒绝。这件事情过了八个月之后,奥本海默才向军方作出报告,而且出于对朋友的保护,他还是有所保留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并没有透露涉事之人(事实上,在一开始,他只向罗格夫斯说出了薛瓦利埃的名字,因为他相信罗格夫斯对他足够信任,且守口如瓶)。科学家的政治敏感性怎么也不可能比得过政客,在奥本海默看来的无足轻重的小事儿,在别人的眼里,反倒成了遮遮掩掩的鬼祟。一次碰面一次汇报,本来就是左翼分子的奥本海默投共嫌疑大增,这个事件也成了后来他人攻击奥本海默忠诚性的把柄。

潮头之上 风光无两

杜鲁门一声令下,用两颗核弹,结束了三年多的战争,其背后首功,当属奥本海默。一时间,这位“原子弹之父”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世人几乎要将他同爱因斯坦齐名,称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照片也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成功领导曼哈顿计划的经历,为我们的主角带来了莫大的荣耀。这时候的奥本海默感觉怎么样呢?他感觉不错,但也隐隐担忧,自己亲手造出的怪兽,将会把未来带向何方。

战后奥本海默辞去拉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一职,选择前往加州理工学院。可惜人怕出名猪怕壮,成名的奥比似乎很难找回学校教书时候的状态,越来越多地在镜头前露脸给了他更多针砭时弊的机会。没过多久,他接受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的职务。见识了广岛和长崎可怕的灾难后,奥本海默是希望建立一个国际上对原子弹进行管控的体系的。而作为第一个制造并使用原子弹的国家,彼时的美国实现了核垄断,当然希望由自己主导核世界的游戏规则。二者虽出发不同但目的一致,“原子弹之父”逐渐变成了美国在原子能方面的“话事人”。1946年底,奥本海默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总顾问委员会(GAC)的主席。

可惜美国的核垄断只持续了四年。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的消息漂洋过海传到美国,换来的是满朝的震惊。短短四年,核威胁就变成了核威慑,美国在原子能领域的优势瞬间荡然无存。如果还想抢占先机,杜鲁门只得另寻他路。

早在曼哈顿计划时期,就有一位名叫爱德华•泰勒的匈牙利裔科学家,在后世以“氢弹之父”为人熟知,对核聚变研究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制造氢弹的设想。根据理论,氢弹的爆炸当量相较原子弹还要高出一个级别,研发这样的武器似乎是保持科技领先最合适的选择。

正当军方摩拳擦掌准备再次大干一场的时候,以奥本海默为首的GAC给出了不同的声音:不好、不妥、不要做。奥本海默担心两个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会演变成核战争,那个时候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不可承担的。政府“话事人”说出了与政府期望所相悖的言论,可知朝中已经有人对他心生不满。

潮头之上,有鲜花和掌声,就有诋毁和中伤,薛瓦利埃事件就是奥本海默难以翻过的一道坎。战后,FBI头头胡佛首先发难,他先后将多年来特工搜集到的情报、奥本海默的交际圈、薛瓦利埃事件及后来奥本海默本人前后不一的说辞呈上总统案头,暗示美国原子弹之父一定和苏联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奥本海默虽然应付过了这次调查,但他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将他视作国民英雄,至少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蒙冤听证会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急剧变化,原本同处一个战壕的美国与苏联,正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迅速分道扬镳,划清界限。冷战格局形成,在美国,对康米主义感兴趣的人,其危险程度更上一层楼。

1950年代,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所谓麦卡锡主义,便是毫无保留地对政治异见者,尤其是康米主义人士大加迫害。在那个子虚乌有也能被说成是铁证如山的年代,康米主义同情者都能被扣上康米分子的帽子,可想而知,奥本海默的处境有多么艰难。

也许是别人碍于其显赫的名声,奥本海默并不是美国科学界第一位麦卡锡主义的牺牲者,不过时局如此,奥本海默还是我行我素,狂妄自大和书卷气重最终为他的悲剧埋下了祸根。他招惹了一位睚眦必报的人物——刘易斯•施特劳斯。

光从名字上看,施特劳斯就不是老美国星条旗人,他同奥本海默一样,都是犹太移民。他们二人之间完全没有展现犹太民族之间的团结,虽然在共事期间,两人的关系看起来不错,不过骨子里的傲性注定了两人是同性相斥。与奥本海默不同,施特劳斯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高中之后便进入了社会大学,以卖鞋为生。在电影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白手起家。不过施特劳斯在此类人中也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有大腿可抱,这条大腿在当时的美国还算有点地位,那就是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攀上高枝的施特劳斯平步青云,不仅在华尔街傲视群雄,在战时更是加入美国海军,随后官封少将。

战后的施特劳斯同样进入AEC,与不少曼哈顿出来的精英共事。前文说过,施特劳斯的教育水平是高中毕业,他对物理的认知全靠半路出家,不过他本人倒是对自己的知识水平颇有自信,也曾在各路名家面前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1949年的一场听证会上,施特劳斯发表了反对出口某种放射性物质的言论,称此举是防止其他国家买来研究原子弹。不巧的是,他这番高见被同席的奥本海默听了去,奥比嘲笑道:如果这种放射性同位素对制造原子弹有用的话,那么一瓶啤酒、一把铁铲也会有用。听证会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人们嘲笑于施特劳斯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反而把老脸都丢尽了。听证会上极度窘迫的施特劳斯,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笔帐,准备有朝一日伺机报复。

机会很快就来了,奥本海默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什么时代,口无遮拦的毛病又给自己招来祸患,给别人落下了口实。这次的祸根出自一位名叫伯纳德•彼得斯的人。他出生于德国,在纳粹执政时期惨遭迫害,被关入集中营。从集中营出来后彼得斯来到美国,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奥本海默的学生,跟随老师参加了原子弹计划。在洛斯阿拉莫斯,奥本海默就发现这个学生思想非常激进,是一个危险的康米主义分子。果不其然,在麦卡锡时代,彼得斯遭到了国会非美运动委员会的审查,委员会要求奥本海默出席作证,奥本海默将他所认为彼得斯的事实和盘托出,直指爱人就是一个共产分子。出人意料的是,彼得斯极力否认自己曾加入共产党,这与奥本海默所言证词完全相悖。我们前面也说过,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候,审判一个人不看事实是什么,而看手里有什么。审查人员手里的这份来自奥本海默的证词,足以宣判彼得斯社会上的死亡,好巧不巧的是,奥本海默的证词竟然被泄露给了媒体,感觉大事不妙的奥本海默慌忙公开撤回证词,然则事已至此,于事无补。曾短暂做过奥本海默助手的爱德华•康顿向奥比写信,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解,甚至怀疑奥本海默作出如此证词的动机。天道有轮回,康顿的这封信被FBI截获,成为了施特劳斯攻击奥本海默的武器。

又过了没多久,一则比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还要劲爆的消息,震惊了全美国人。曼哈顿计划中真的出了一个奸细!

奸细名叫克劳斯•福克斯,是一名德国人,原来是英国原子弹项目的参与者,不过很快赤化,成为苏联间谍(英国谍报系统的能力,懂得都懂),1943年进入曼哈顿计划,因为能力出众,人缘较好,很快被委以重任。事情败露后,福克斯没有怎么挣扎,直接束手就擒,然则这个消息的冲击力太大了,以至于坊间都在传言:据信在曼哈顿计划中还有一个潜伏的共党分子,这两个败类和苏联里应外合,出卖国家情报!另外一个人不会就是奥本海默吧?

还记得薛瓦利埃等一众事件吗?也许你模糊了记忆,但FBI和奥本海默的敌人可都没忘记,一切迹象表明,拷打时间又到了。迫于奥本海默对手的压力,杜鲁门要求奥比在届满后不再担任GAC的顾问,奥比只能接受这一决定。这时的他,仍以AEC的顾问身份行事。

“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施特劳斯很好地践行着他的座右铭。1953年,刚刚上台的美武宗艾森豪威尔任命施特劳斯为AEC主席,不过条件则是让AEC拜托奥本海默的影响,换句话说,最好是让他“识趣”地退出AEC.正当奥本海默的对手们又一次着手罗织罪名时,一位名叫博尔登的年轻人“献上了武器”。

W.L.博尔登,虽然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国会联合原子能委员会执行主席,可惜由于执政党换届,他这个位置和施特劳斯一样并不稳固,加之其在任期间,关于氢弹研发的计划出了一点安全问题,博尔登此时也深陷无能甚至不忠的怀疑。虽然处境艰难,但博尔登明白,解决这一类事情最好的方法永远是转移矛盾。当时美国上下最大的靶子是谁呢?不用问,肯定是奥本海默。

博尔登老调重弹,狠狠为奥本海默“编写历史”,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这个苏联间谍的双面人生。很快这封举报信被送往了胡佛和白宫的案头。虽然内容上没有新意,但是它还是戳中了艾森豪威尔等人的心,这何尝不是再次向奥本海默发起攻击的机会呢?

大家可以看到,一切不喜欢奥本海默的势力,空前地联合了起来,艾森豪威尔取消了奥本海默的安全特许令,AEC和FBI准备召开听证会攻击奥本海默,当然,也许是忌惮奥本海默的崇高的威望与支持者们,施特劳斯准备来一手先礼后兵,试图让奥本海默明白自己的处境,然后知难而退。这招没有奏效,奥本海默,或者是他的律师认为如此一个忠心可鉴且居功至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败北的,这场听证会不说十拿九稳,也是志在必得。

堪称世纪之冤的听证会就这么开始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奥本海默此时毕竟还是美国人的英雄,是结束战争最大的功臣,讨厌他的人固然很多,支持他的人也并不少。想要扳倒这么一位大人物,手段必须要无所用其极。施特劳斯和他背后的支持者们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办法:1、安排对奥本海默抱有敌意的成员做听证会委员。2、持续监听奥本海默及其身边人,尤其是律师。3、约谈不喜欢奥本海默的证人。4、将麦卡锡主义发扬到极致,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例如,在不喜欢奥本海默的证人中,泰勒在听证会上居然做出了:“奥本海默反对氢弹的做法对美国是‘有害的’。”这样的证词,另一位科学家温德尔·拉蒂默更是直指奥本海默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比富克斯还要坏的间谍。

在听说反对氢弹都能成为罪状之后,不光是支持奥本海默的人,很多人都震惊于委员会和某些人的厚颜无耻。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就仗义执言,如果反对氢弹的研制也是一种罪的话,他柯南特早就是美利坚的大反贼了。同时他还热情洋溢地为奥本海默的忠诚背书,称奥比虽不是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这位“原子弹之父”只有崇敬与尊重,对他的忠诚性丝毫不怀疑。也有很多人质疑听证会上下的种种行为是否有悖于灯塔国的精神,是对自由的亵渎。

经过十天的辩论、争吵,奥本海默听证会特别委员会中的三位委员作出裁决,一致认为奥本海默不存在对国家不忠的问题,但在安全风险的问题上,三位委员打出了2:1,认为奥本海默存在安全问题。施特劳斯对这个结果自然不满意,听证会后,还有AEC对奥本海默是否应该恢复特许权的投票,在施特劳斯的操纵下,这次的投票如了他的愿,在这次的安全投票中,五位委员中的四位投出了不信任票,对一个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科学家来说,如此审判结果自然难以接受。

施特劳斯大仇得报,仍觉不过瘾,为了充分羞辱这个“天真”的科学家,他选择向社会公开听证会记录。不仅如此,施特劳斯利用校董身份,煽动其他校董罢免掉奥本海默的普林斯顿院长之职,只不过没有成功。

遭受了接二连三打击的奥本海默,郁郁寡欢地回到了普林斯顿。1963年,奥本海默获得了“费米奖”,这是用来奖励在核物理有高度成就的杰出人士的奖项,但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权仍未恢复。四年后因喉癌的折磨,这位20世纪的伟大科学人物与世长辞。在其身后五十多年的2022年,奥本海默才得到了平反。

碎碎念

接下来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感觉。其实我一直不认为传记片存在什么剧透,毕竟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它就在那里,等着后来的好事者去发掘、去了解。今天我们了解奥本海默的一生,他曾走到过世界的顶点,也曾急转直下,郁郁而终。很多人说,奥本海默落得如此境地纯属咎由自取,他不可一世的傲慢和口无遮拦的话语是葬送了自己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说,奥本海默的康米主义信仰是他悲惨结局的潘多拉魔盒,他错便错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错误的国家产生“异端”信仰。但我只想说,奥本海默的悲剧,恰恰说明了:自由民主的画皮下,满是嫉妒、偏见、阴谋在围猎天真的羊。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