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奖项结果”争议还是蛮大的。
由导演纳达夫·拉皮德执导的《同义词》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该片在电影节放映时,因为有太多大尺度画面,让日报场的不少观众纷纷离场。媒体场的观影反应也是呈现两极分化。但最终却能获得大奖,也能看得出柏林电影节评委在走“艺术上大胆,不走保守派”的路子。
而这部由以色列、德国和法国三方合拍的片子,在幕后是占尽了优势。该片的制片人是欧美艺术电影界呼风唤雨的萨义德·本·萨义德,本届柏林的评委会则是法国演员朱丽叶·比诺什,这些幕后的非艺术因素也成了最大的争议点。
纳达夫·拉皮德的这片子,对于限制级文艺电影爱好者来讲是心头好。大量的男性裸露戏,毫不忌讳的私处描写,情欲戏溢满屏幕。
影片开头就是男主角约亚夫赤身裸体在屋里洗澡,随行的衣物和行李却被人盗走。此刻的约亚夫一丝不挂的在黑暗中奔跑,摇动的镜头,赤裸的身体,他像一名舞者一样用身体表达着自己的求助无门。

但大尺度只是表象,约亚夫的裸体象征着“重生”。昏迷的约亚夫就像婴儿一样在水中赤身裸体什么都没有。遇难的约亚夫后来被一对法国男女艾米勒与卡罗琳发现了,当这对情侣把他从浴缸里抬出来时,这位赤身裸体的男人就像是“基督降架”。
作为一名以色列外来者,约亚夫经受这对法国人的审视。当艾米勒说出:“他受过割礼”时,他犹太人的身份就再也藏不住了。

不过对于本片来讲情色只是外衣,其中包裹的是身份上的象征。
艾米勒与卡罗琳给与了衣服、食物与住所。他们教育他,试图让他成为这个城市、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这对情侣对于约亚夫来讲,是他打开法国大门的一道缝隙。在平静美好的塞纳河畔,约亚夫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他用无知、下流、污秽等十几个粗暴的单词向艾米勒描述他眼中的以色列。艾米勒却从容的向约亚夫说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时被这么多同义词形容。
这也就预示着生活在不同阶级,不同种族的人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无法相互理解,这种无名且不解的 “愤怒”情绪,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事实上这就是《同义词》超越种族议题的套路,旁逸斜出的弦外之音。年轻的约阿夫来到巴黎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他游走于巴黎大街小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着心灵的炼狱之旅。在他心里难以承认自己是以色列人,想要通过拒绝说希伯来语改变自己的身份,甚至不想再与父亲见面,企图用极端的方式断绝他与以色列的所有关系,拼了命的想要逃离“以色列式的命运”。
电影自身也知道这一点,用同义词为名,其实是一种荒诞反讽。以色列和法国是多么相近的同义词,它的多元化却处处显示出外来者的寸步难行。同时这也是一部批判主义电影,主角约阿夫的“非理性的思想”指向了以色列的民族主义和盲目爱国主义。

如果它还原为一部带点民族色彩的救赎电影,也许《同义词》会更有说服力一点。约亚夫身边的这对法国情侣表面上是对他不断伸出援助之手,实际上他们在利用约亚夫的异族文化背景占尽了便宜。约亚夫过往在军中的悲惨遭遇是艾米勒笔下的绝佳创作题材,就连约亚夫媲美罗马的身材都成了卡罗琳每日意淫的目标。但约亚夫的无止境付出使之获得了一种荒谬之美。
导演纳达夫·拉皮德是在向我们敲响警钟:约亚夫身上的异国元素是吸引力之所在,至于语言实质根本无心问津。严峻的“法国与移民问题”依然存在,即使有法国人的暂时接纳约亚夫也不能独善其身。而这些问题都被导演投射到这段法式三角恋里。


所以在《同义词》里,看不到残酷和黑暗,取而代之的是法国文化表面的欣欣向荣,约亚夫一路上很努力却毫未改变的现状。用荒诞的方式书写沉重。比如:约亚夫的同事亚洪神经质的在地铁上向乘客哼唱以色列国歌,主动地暴露自己的身份,这让约亚夫尴尬不已。

崇尚暴力的民族主义者亚洪在办公室大胆摔跤,而约亚夫却在旁鼓动两人互相殴打;这些都直指他们内心的不满,和无端制造冲突的斗争情结。

后来在一场“抵抗法国新纳粹主义”的行动中,亚洪暴露了自己的暴乱企图。他死后被挂在车外拖行,以示众人。亚洪的命运就是约亚夫想极力逃脱的“以色列式的命运”,只不过他和亚洪用了不同的方式。一个暴戾,一个逆来顺受,但约亚夫自己的结局却成了谜。
亚洪的死对约拉夫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他延续了亚洪的高涨情绪,任凭民族集体主义在体内复燃。回到大使馆的约拉夫看到在雨中排队等候的以色列同胞,他大喊“忘掉边界”,想要一股脑的将他们放进大使馆,可最终还是被工作人员制止,演变成了一场闹剧。

当然,约拉夫也为此付出了失业的代价。没有工作,没有钱买食物的约拉夫像幽灵般地在街头晃荡。后来他走进了一家夜店,他来到舞池挤过拥挤的人群,在地上找到了一块面包。为了体面的吃到这块面包,他佯装是狂欢中的一份子,将面包当成掩饰饥饿的道具。
电影里的“沉重”大多数都以轻描淡写的方式进行了。约拉夫的法国之行,真的像一次旅行。他当下所在的国家与身体无法和谐共处,多种因素使其难以融入其中。

他还是不得不接受埃米勒为他介绍的工作,去为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做人体模特。这位情色导演变态极了,让约拉夫做出各种难为情的动作,他甚至让约拉夫一丝不挂的躺下用以色列语描述自己很嗨。
我想无论是被艺术家强行扒光的他,还是与卡罗琳享受欢愉的他,都毫无本质上的区别。约拉夫的身体处于极端淫秽的状态,这几位法国人将约拉夫物化,将约拉夫推到崩溃的边缘。

片尾压抑已久的约拉夫来到“女友”卡罗琳的音乐会上宣泄不满。他面对沉默地弹奏着曲子,没有一丝回应的巴黎人,他终于明白自始至终没有人真正在意过他的感受。种族、阶级上的差异始终无法消除,他也很难通过自己的方式融入。
最后,卡罗琳和音乐家们优雅地在舞台继续表演着“巴黎人”才能懂得的乐章。约拉夫始终没有被任何人接纳。他空有一腔热血但始终是一厢情愿,这也更加印证了法国人虚伪的包容态度,和欧洲当下愈加残酷的现实环境。

这样的一种抗争而不是示好,导演达夫·拉皮德用前卫大胆地方式去探索新疆域,金熊奖评委们注定会给予赞赏,这是柏林电影节在评选规则上的与时俱进,也是时代之

同义词Synonymes(2019)

又名:字旅巴黎(港) / 出走巴黎(台) / Synonyms

上映日期:2019-02-13(柏林电影节) / 2019-03-27(法国)片长:123分钟

主演:汤姆·梅西耶 康坦·多尔迈尔 路易丝·舍维约特 乔纳森·布迪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编剧:那达夫·拉皮德 Nadav Lapid

同义词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