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71.html
黑暗,一片黑暗,全是黑暗,却响起重重的撞击声;离开,背起行囊离开,义无反顾离开,却依旧在转身中回来。这是最后一幕,也是约亚夫最后的结局,更是他作为一个以色利人在法国的命运写照:任凭多么用力,任凭多少呼喊,还是无法砸开法国朋友艾米勒的家门,一个想要离开的人,一个转身回来的人,却再也无法进入那扇隐没于黑暗中的门。
当约亚夫被抛在这个黑暗里成为无家可归的人,法国的大门为何向他关闭?两种可能:艾米勒或者在里面,或者根本不在,但是对于约亚夫来说,结局只有一种,一个从以色列军营中来的战士,一个渴望成为法国人的男人,一个想走进却又被拒绝的人,在找不到进口的时候,他的武力甚至暴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返回,对于他来说,不是为了寻找自己真正的故乡,而是在所谓的拯救失败之后的迷失,是在不被接纳之后的沉沦,他在砸门之前对着存在或不存在的艾米勒说:“你把我推向了注定灭亡的国家。”
这个注定灭亡的国家是他离开的以色列还是他无法进入的法国?约亚夫的行走路线分成两部分:先是从以色列到欧洲的巴黎,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国人,这是一种进入的状态;之后在目睹和经历了法国的种种生活之后,当他发现无法拯救正在沉沦的国家之后,选择了离开,这是一种逃离的状态——进入和逃离,演绎了约亚夫的两种存在方式,甚至得到了两种身份,但是这两种身份从来不是共存而融合的,它们在隔阂、对立中撕裂着约亚夫,而当最后面对一扇无法用身体的力量打开的门,他丧失的了所有身份,在黑暗中无休无止地撞击下去,却永远找不到归宿。
约亚夫进入巴黎的第一个遭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似乎也注解了最后的结局。行走过潮湿的街道,晃动的镜头里是他流浪式的人生,走进大门,走上楼梯,从地毯下拿出钥匙,然后打开门,进入一个房间就像他进入巴黎一样,似乎毫无阻力。但是当他在这个没有主人的家里洗澡,他却失去了所有。从睡袋里钻出来,在浴缸里洗澡,仿佛要洗净从以色列带来的气息,洗净一身的疲惫,但是当他走出浴室才发现睡袋不见了,行囊不见了,空空的房间里,只有赤身裸体的自己——还不小心滑了一跤,“我好冷。”当他走下楼梯敲响邻居的门,无人回应,约亚夫只好跑回去,只好重新走进浴缸,只好再次开起水龙头,可是里面的水最后也洗完了,于是他在寒冷中昏迷了。
天气似乎并不冷,当他在进入巴黎之后昏迷,其实在赤身裸体中又凸显了无法摆脱的身体的原生性属性:他的家族有容易冻僵的传统,曾经在以色列的哨所里,他差点死去,曾经在以色列的街道上,他差点死去,而现在在巴黎陌生的房间里,他差点死去——这是他无法摆脱根植于家族历史、也深入到身体的一种疾病。在这个意义上,进入巴黎的只是一个形式意义的身体:当他的行囊被人拿走,“我现在一无所有了。”赤裸着,被动抛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欧洲,法国,巴黎,对于他来说,是充满危险的存在。但是他还是被救活了,楼上的艾米勒和卡洛琳发现了开着的门,发现了浴缸里昏迷的约亚夫,于是他们抬着把他放到了床上,给他盖上了毛茸茸的被子,让他从家族冻僵症的疾病状态苏醒过来,而约亚夫醒来说的一句话是:“我还活着?”
还活着,却以为自己死了,这是约亚夫进入巴黎的象征意义。而当他醒来,当他被救起,当他成为艾米勒和卡洛琳的朋友,似乎巴黎以友好的方式接纳了他。艾米勒将一块布盖在他行了割礼的阳具上,还给了他各种衣服和用品,当然还有维持生计的钱,甚至也推荐了工作给他。这是巴黎对约亚夫的接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约亚夫进入巴黎显得义无反顾,“我要当法国人。”这是他发出的宣言,于是他住在一间屋子里,于是他找工作,于是他学习法语词汇——就像当初赤身裸体一样,他希望摆脱一切属于原生的东西:不再说希伯来语,把自己的故事贩卖给正在写作的艾米勒,甚至把自己的身体给了有着强烈欲望的卡洛琳。
约亚夫进入巴黎,是为了完全离开以色列,走在街上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我是为了离开以色列,以色列会在我死亡之前灭亡。”即使那间屋子是破败的,即使每天的花费只有1.28欧元,即使在法国他只认识救他的艾米勒和卡洛琳。但是约亚夫以裸体的方式进入巴黎,就是抛弃了自己曾经的一切,就可以像初生时一样成为真正的法国人。抛弃在以色列的一切,是不彻底的,赤裸进入巴黎,同样也是不彻底的——两种不彻底在两个维度里演绎:抛弃以色列,他却总是想起自己在以色列军中的情形,总是想起那次的银星勋章仪式,总是说起祖父抵抗英国军队的历史,甚至在法国街头,他也遇到了那个骑摩托车的米歇尔,遇到了“进行抵抗法国纳粹的战斗”的亚宏,“那次我徒手撕碎了一只狼狗。”当米歇尔加入其中,似乎带着恐怖主义的他们正成为法国的威胁。
约亚夫没有加入,但是在不断出现的记忆中,在无法彻底抛弃一切的现实里,他陷入到一种无力的存在状态中。他说法语,走在街头不断从法语字典中练习同义词,摇晃的镜头里是他无处安身无法“言说”的疏离感;法国宪兵检查证件,他直接将那些人带进去,“这里没有边界了。”甚至将自己的外套给了被淋雨的人,但是这依然是在法国土地上,没有边界只是形式上拆除了封锁线;他找到了一份工作,是对小区进行安全监视,那个法国人对他说,阿拉伯人不能进,特殊姓氏的人不能进,第一天工作,一个带着儿子来装冷气的人就被拦在了外面……
约亚夫无法逃离以色列的背景,无法躲避以色列的元素,无法赤身裸体而成为一个法国人,而其实他渴望成为法国人,也变成了某种意淫。卡洛琳有一次问他:当初东西被偷走的时候,为什么不赤身裸体走到街上去呼救?一个家族有着冻僵传统的人,一个失去了所有行李的人,一个找不到救他邻居的人,宁可自己躺在浴缸里被冻死也不愿跑到街上喊救命,这是为什么?赤身裸体,包皮被割过,这无疑袒露了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身体符号,所以约亚夫宁可被冻死也不愿上街,是不想让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命名为以色列人,所以拒绝上街拒绝面对法国大众,成为约亚夫的一种排斥,而正是这种排斥,他永远无法成为一名法国人。这是他内心的一种抗拒心理,而从法国社会的层面来说,似乎也没有完全接纳这个外来者。艾米勒和卡洛琳是拯救他生命的法国人,而且三个人也成为了他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房间里,草地上,两个法国人成为约亚夫用法语倾诉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进入。但是艾米勒说自己无趣,他似乎只是为了自己的写作,40页的《迟滞的夜》似乎无法再写下去了,但是约亚夫却提供给了他故事,一生的故事,所有的故事——约亚夫和以色列成为艾米勒对这个异域世界的想象式消费品。而卡洛琳呢?她敲开约亚夫的门,对他说:“当那天我看见在浴缸里的你,我就知道我们会上床。”赤身裸体接近死亡,却在卡洛琳那里变成了一种欲望,而艾米勒曾经也对约亚夫说:“她和各种男人在一起,羞辱他们,也被他们羞辱。”这是完全属于身体的游戏,第一次约亚夫和卡洛琳上床之前有过漫长的激情戏,而第二次,他们各自开始脱衣服,然后直接进入了正题:没有了前戏,没有了酝酿,直接进入了对方的身体。
而艾米勒所谓让他们去市政府领结婚证,也像是一场游戏,“你们结婚了,你就可以成为法国人了。”艾米勒这样说,所以他说好第二天去市政府,“我的叔叔有特权。”然后艾米勒安排在他们进去之后自己作为一个反对者出现——被安排的结婚仪式,被策划的婚姻现场,即使卡洛琳抱住了约亚夫,也早已不是那种相爱,身体身体的欲望游戏也消解了。和这两个法国的朋友一样,在约亚夫面前,法国呈现了它作为欧洲世界美好的一面,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这是自由精神的圣地?这是历史悠久的都市?这是多元文化的圣殿?为什么自己的行囊会被无故偷走?为什么在小区监控还要区别不同的种族?为什么所谓的模特却是为了满足变态的欲望?——约亚夫应聘为模特,却被要求脱去所有衣服,然后躺在地板上,然后握住自己的阳具,然后说着“我很爽”,在被拍成视频而成为淫欲消费品的时候,约亚夫终于用希伯来语说:“我来这里干嘛?逃跑,救救你自己!”
让他用希伯来语说“我爽”,是所谓的欧洲文明对于犹太文明的窥探,但是当约亚夫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表达另一个意思的时候,语言的隔阂变成了武器,也从这个时候起,约亚夫从渴望逃离以色列变成了渴望逃离法国,一种身体的侮辱,只能用语言来保护自己。在教授法语的课堂上,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其实变成了条文意义的是非题,“在法国每个人都有思考和表达的自由,对还是错?”“法国的道德准则仅适用于法国人,对还是错?”终于,约亚夫高声唱起了《马赛曲》,法国人的革命热情被嫁接到犹太人的愤怒中,或者也只有经历过军营生活、获得过银星勋章的以色列军人才能唱出一种战斗的血腥气息。“只要机会一到,我就离开。”这句曾对艾米勒说的话,似乎正在变成现实,而当父亲前来看他,他虽然不想见,但是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却成为他重新回家的路标:“一个不说母语的人,等于杀死一部分自己。”最后,约亚夫甚至成为了法国文化的拯救者,他来到了卡洛琳演出的后台,对着那些乐队的人说:“我是来拯救你们的,这个国家正在沉沦。”
从赤身裸体进入,到反复练习语言,到身体的受辱,再到肩负拯救的使命,约亚夫的转变其实不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反而是不断失去身份,而这种双重身份的尴尬背后是不同文化的隔阂,欧洲、法国、巴黎,是一种基督教文化,而以色列则是犹太文化,当在历史和宗教意义上无法融合,现实中如何能“没有边界”?约亚夫经常讲起的是古希腊赫克托耳的故事,在他看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就是一个英雄,而不是阿克琉斯,属于古希腊精神的赫克托耳代表着一种英雄主义,他是悲剧人物,却在“敬奉自己的神明,热爱自己的女人,保卫自己的祖国!”中捍卫了这一荣誉,从这个意义上,就体现了以色列不接受失败的一种态度,也使得约亚夫在赫克托耳的悲剧英雄中脱离而叛逃,从而回归到以古希腊为文化源头的欧洲世界。但是,这依然只是约亚夫自我构筑的符号,当法国展现在他面前,里面有虚伪,有暴力,有歧视,而这何尝不是约亚夫想象中的欧洲?“我知道赫克托耳已经死了。”在他四岁的时候,当父母不再关注他,他觉得英雄已经再无法成为一个拯救者。
即使他最后从艾米勒那里拿回了自己一生的故事,即使对在舞台演出的“爱人”卡洛琳发了火,即使他用希伯来语保卫自己的身体和尊严,即使他用战斗的激情把“马赛曲”移植,在无法进入法国的同时,他也无法再回到祖国,黑暗的门无法撞开,拯救行动已经破灭。就像在酒吧里,约亚夫跳到桌子上起舞,和女人共舞,他咬在嘴里的是面包,他喝进口中的是酒水,一种基督式的救赎被演绎,却不是对于法国文化的融入,因为他只是饿了,只是渴了,只是在一无所有的地方寻找果腹的食物,赫克托耳死了,米歇尔死了,那个叫约亚夫的人也早已经死了。

同义词Synonymes(2019)

又名:字旅巴黎(港) / 出走巴黎(台) / Synonyms

上映日期:2019-02-13(柏林电影节) / 2019-03-27(法国)片长:123分钟

主演:汤姆·梅西耶 康坦·多尔迈尔 路易丝·舍维约特 乔纳森·布迪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编剧:那达夫·拉皮德 Nadav Lapid

同义词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