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6-22

天空之眼:反恐背后的众生相


应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是罪恶的酿造者,从没有无辜的人”。
作为一部玩转无人机反恐的电影,[天空之眼]延续了[猎杀本拉登]、[逃离德黑兰]的半纪实作战风格,从头至尾悬念迭起,冷峻的镜头语言让电影呈现出一种接近第三视角的旁观感。

纪实风格在对恐怖分子的房间监视活动的场景里显露地更加清晰。高科技武器,比如甲虫(实则为微型针孔摄像头)的使用更是增强军事性的同时也饶有趣味,带动了观者的紧张情绪。
而更牵动心弦的不单是恐怖分子的场景,而是情报单位里的众生心相。

在进行拟定的轰炸恐怖分子窝点命令时,飞行员保尔发现了中途闯入轰炸区的路人卖饼女孩,恻隐之心让所有任务的参与人员都面临着内心的角斗——在可预见的更大伤亡与眼前的鲜活个体存亡之间,必须要做出决断。
在整个事件里,所有人都展现出自己最不为人知的一面——善良的、残酷的、决绝的、自私的、举棋不定,而选择的背后还隐藏着更艰难的选择——是挽救他人不惜波及自己的职位安危?抑或选择无视眼前的性命,做一个冷血的刃手?
电影全程采用平行蒙太奇剪切,一系列场景虽然时空上相互独立,但随着时间线的游走,在电影后半段这一任务所有参与者的行动实现了汇合,错综复杂的人性底色和任务本身的复杂性相交织,制造出了强大的戏剧效果。
电影在不断紧密的切换中制造出关键人物如处一室的错觉,情节爆点处人物隔空对话,戏剧张力十足。

政治讽刺才是重点?

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接受着“天空之眼”的道德审判。对人性的发问,道德悖论的探讨,让电影跳脱了常规商业片的窠臼,具备了更大的格局与气质。
电影不遗余力的讽刺甚至于对诸多国家幕后军事政界人员的毫不留情的挖苦,让影片彰显了现实层面的揭露功效与深刻的自省功能。
海伦·米伦扮演的女长官是诸多角色里层次最深的一个,全程在发号施令的强硬态度下,一直面对着来自下属——无人机飞行员亚伦·保尔和上司艾伦·瑞克曼的施压,她机械般地执行眼前的任务,不断借由百分比数字推算出的小女孩儿的存活概率作为自己执行任务的依据,生命的盘算被轻易地数字量化。
另一方面,又有人临时打出“propaganda war”的主张——即恐怖分子死了多数,英国当局便会失去舆论的声援;而如果选择挽救小女孩,便可以换来人道主义的称颂与相应的拥护。

一场解救战役不再是出于单纯的人道目的,而成为既得利益者的盘中算盘,各种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
而讽刺效果尤以片中英国首相的亮相最为突出。
英国的头等政要人物不是该光鲜亮丽的亮相吗?什么?电影里的首相是这个狼狈样子不说,还安排了食物中毒的桥段,此处虽略有刻意丑化政坛人物的嫌疑,但是我们普通观众是看在眼里,暗爽在心里。

浅尝辄止才是最大的罪

除却电影所力所能及的政治讽刺戏码,在本该着墨更多和深入讨论的地带,导演和编剧却选择了一个回旋,对其避而不谈。

尽管我们心知肚明,在电影里寻找当今恐怖主义和时事政治一劳永逸的解药是不可能的,但结尾小女孩的牺牲被安排的刻意、催人泪下、却缺乏内里的合理解释,而统统被归咎于无奈之举,难免让人心生愤懑。
先不论选取偶然性的闯入者来支配剧情发展剧情的设定是否草率,单论一番博弈后依旧选择牺牲小女孩的结局,这本身就是对英美人士对第三世界的主流态度的迎合,显露出英美国家一贯的自大与伪善。
电影结尾处呼应开头的慢镜处理更好比是将泪液试管送到了观众眼前,如此刻意廉价的感动,不仅多余,更难免会让人觉得有掩饰内里说服力不足之嫌,是一种在转移视线的投机取巧之举。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似乎脱去了血衣,占据道德高地杀人于无形的言论再次甚嚣尘上,如此一来,公正要如何得以伸张?执行命令的士兵又要如何自处?
面对如此问题,[天空之眼]显然有推脱之嫌,比起发声,它似乎更愿意窝在传统的道德困境中固步自封。

这一碗辛辣有余,却醇厚不足的鸡汤,喝下去后难免会让人有味同嚼蜡之感,起初留下的良好口感也被苦涩的后劲儿冲消殆尽。
[img=1:C]喜欢就关注公众号 “电影砒霜”喽[/img]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2015)

又名:天眼行动(台)/天眼狙击(港)

上映日期:2017-01-13(中国大陆) / 2015-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6-03-11(美国) / 2016-04-15(英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海伦·米伦 亚伦·保尔 艾伦·瑞克曼 巴克德·阿巴蒂 

导演:加文·胡德 编剧:盖伊·希伯特 Guy Hibbert

天空之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