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里说,现代西方战争已经变成了“摁电钮”的战争,导弹手们在安逸的操作间里摁下发射键,远离爆炸现场,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从而逃避了杀人的罪恶感。



《天空之城》似乎推翻了这一论断,只是一架无人机对恐怖分子的“定点清除”,但通过各种监视装置和卫星的实时传输,导弹操作手对万里之外自己即将攻击的目标一清二楚,这种战争形式几乎变成了一场被现场直播的战争,直观扑面而来的影像给杀人机器的操作者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心理压力来自一个卖大饼的小女孩,索马里的恐怖分子固然危险,但杀伤范围显然包括了这个无辜的小女孩,于是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一个政治哲学中的二难选择——所谓政治哲学,也就是法理学,所以我们看到,片中充斥着大段大段的法律争论。



凭借当代通讯传输技术,西方世界(英美)都成了一个紧密的军事同盟,并构建了跨越全世界的即时指挥链条。从内罗毕最前线的监视机器人,到天空中的无人机,到英国的前线指挥机关,到美国的导弹(无人机)操作手,再到最高决策机构(英国内阁部门),还要紧急连线正分别在亚洲两个不同国家出访的英国外交大臣和美国国务卿,堪称全球化协同动作,政治-外交-军事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片中出现的中国还是不无符号化,刻意红彤彤的中国角色服装,热气腾腾的乒乓球场馆,四十多年前中国人跟美国人搞外交是打乒乓球,到了2017年,还是在打乒乓球。不过好在这不是影片的主体,《天空之眼》念兹在兹的,还是面对那个卖大饼的小女孩,打,还是不打?



打,小女孩很可能命丧无辜;不打,眼看着恐怖分子穿戴好炸药,就要制造一起更大的恐怖袭击事件。于是,一场反恐战争在直播中转换成了法律争论。力主攻击的前线指挥官不停的召来法律顾问进行咨询,而在英国内阁的最高决策办公室里(首相成功的踢了一回皮球),司法大臣、检察总长等法务高官实际上承担着战争指挥的只能——在西方战争科技的压倒性优势下,非洲的恐怖分子其实无路可逃,倒是攻击方所面临的法律(道德)难题以及自我审查让恐怖分子(和卖大饼的小女孩)都时时命悬一线。



最后的结局就不剧透了,《天空之眼》所折射出来的正义(法理)困境足够让人唏嘘。客观的说,无人机所携带的“天空之眼”将这场战争变成了一场直播,从而突破了齐格蒙·鲍曼所谓之“摁电钮”式战争,而把赤裸裸的暴力现实直观呈现在战争参与者眼前,从而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枪口抬高一寸”式的人道主义时时叩问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心灵。



天空之眼,莫不是盘旋在天空之上紧盯世间的正义之眼?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2015)

又名:天眼行动(台)/天眼狙击(港)

上映日期:2017-01-13(中国大陆) / 2015-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6-03-11(美国) / 2016-04-15(英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海伦·米伦 亚伦·保尔 艾伦·瑞克曼 巴克德·阿巴蒂 

导演:加文·胡德 编剧:盖伊·希伯特 Guy Hibbert

天空之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