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是一部简洁、审慎、见微知著又力拔千钧的电影。从大量的上帝视角、平行视角和监视器视点的影像本身,到所探讨的反恐法律机制、政治风险、道德审视的三种博弈都以一种清冽,透明,时空顺畅切换的方式呈现,千钧之重系于一发,使得这部看似小格局的战争题材影片,在一个高度时间浓缩的博弈故事中掀起多变的波澜。
影片讲述了海伦·米伦饰演的英国上校凯瑟琳在抓捕一名追踪了六年的女性恐怖分子时,联合行动的美国无人机侦查人员却意外发现该名恐怖分子正密谋自杀炸弹攻击,为了防止伤害,凯瑟琳下令轰炸秘密基地将敌人歼灭。当无人机驾驶员史蒂夫(亚伦·保尔饰)瞄准目标后,却发现有一名女孩在他的攻击范围内,是依然进行轰炸连带伤害女孩?还在为保全女孩延迟轰炸却要担负自杀炸弹可能会伤害80人的风险?原本单纯的跨国逮捕行动瞬间变成复杂难解的反恐任务,端坐在英国内阁指挥室的将军、部长、司法部长、女政治顾问以及远在新加坡的外交大臣由此上演了一场政治风险踢皮球的游戏,而艾伦·瑞克曼饰演的将军和凯瑟琳上校坚持强硬的反恐执行力,强烈促成军事法律合法的继续轰炸任务,与英国内阁冗繁而缓慢的审批决策体系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而卷入行动的每个人也都在经受道德的审视。
随着影片开场女孩转动呼啦圈的声音化合成无人机螺旋桨的声音,逐渐上移的镜头,形成上帝视角,建立了一个三层监视的关系:无人机及监视鸟、监视虫子的实时信息反馈到内阁指挥室和各作战室,对于恐怖分子活动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切形成一种监视,而影院观众对于银幕内的一切也通过不同的视点形成监视观看。无人机、监视鸟,监视虫视觉制造了游戏感和纪实感,全片除上帝视角外,大多为客观呈现的平行视角,使得影像本身形成一种制衡感,客观,冷漠的呈现所发生的一切。
这些博弈的推动全部系于小女孩一身,“连带伤害小女孩,还是要承受可能伤害80人的风险?”的道德困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的“电车难题”,然而电车难题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功利主义的观念中很容易决断。而这一事件中更多的是因为错失了无连带伤害轰炸的时机后,法律风险和道德审视将内阁指挥室内的博弈演变成了政治风险的踢皮球游戏。立场坚定的将军秉承着最大利益化的立场坚持继续轰炸,而女司法顾问以人道主义的考量提出反对,紧接着部长,司法部长、外交部长开始了推卸责任的踢皮球游戏,深埋他们心中的不是人道主义的考量,而是不愿担负的政治风险。
而另一层面,影片也呈现了英美对于反恐行动的不同决策机制。”油管上的视频都有可能引发革命“的紧张神经以及内阁指挥室里发生的一切将英国内阁冗长而低效的决策机制讽刺至极点。而美国国务卿和特派员按照军事法律严格执行的决绝态度也对比反讽英国内阁的决策机制。影片中将军和上校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行动结束后将军拿着给孙女买的玩具回家,上校车窗里黯然的表情都是一种呼应,但由于反恐军事身份,他们更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将军在行动过后对女政治顾问说的那句“不要告诉一个士兵他不知道战争的代价”点明考量立场。
影片中每个人都蒙受了自我的道德审视,然而越接近战场的人越有这样的严重性和紧迫感,身在指挥室外的英国外交大臣都可以在马桶上接电话。而驾驶无人机按下两颗导弹钮的飞行员以及协助的女技术员,“连带伤害“的数据分析兵会烙下沉重的道德煎熬。而这样的道德审视不是单向的,卸下武器帮助女孩送医院的武装分子,没有救出女孩而黯然神伤的当地特工,都在加重影片多面的道德砝码。
此外,影片中有三处凝视特写令人印象深刻,凯瑟琳上校在家中办公室凝视墙上的恐怖份子,无人机驾驶员史蒂夫第一次出现时开车后望的凝视,女孩父亲抬头凝视天空,都是被不自觉的卷入这场深渊,却又无法改变。当这一切结束,新闻登出时,就像片头埃斯库罗斯那句点题的“在战争中,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一样,或许我们看到的还不是真相,但留下了足够的怅惘和对战争的重新审视。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2015)

又名:天眼行动(台)/天眼狙击(港)

上映日期:2017-01-13(中国大陆) / 2015-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6-03-11(美国) / 2016-04-15(英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海伦·米伦 亚伦·保尔 艾伦·瑞克曼 巴克德·阿巴蒂 

导演:加文·胡德 编剧:盖伊·希伯特 Guy Hibbert

天空之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