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人认为犹太人应该占到美国总人口的20%。实际数据与人们的印象相去甚远。美国犹太人大约有600万,比例仅为总人口的2%左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犹太裔在众多引人注目的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美国最高法院由9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组成,目前有3位是犹太人。美国知名的艺术家、音乐家、金融家、科学家、导演、作家、记者中,犹太人的比例远远不止2%,也许真离20%更近。美国公众形成错觉并不奇怪。你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媒体上以“斯坦”(-stein)和“伯格”(-berg)结尾的名字出现有多么频繁。在我的视野所及,“斯坦”几乎100%为犹太裔,“伯格”应该十之八九。

尽管如此,犹太人仍然认为自己只能算美国社会的局外人,绝非宠儿,倒是跟华裔更接近,主要区别仅在于皮肤稍白一些。每次犹太朋友将华裔与他们相提并论的时候,我都感觉他们说的不是历史或者现状,而是在替我们畅想未来。他们瞄准的对象并非华裔、非洲裔、拉丁裔,而是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即盎格鲁撒克逊系的白人新教徒。美国历史上的44位总统中,除白人天主教徒肯尼迪和黑人新教徒奥巴马以外,其他均为WASP。自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大步走向多元化。作为一种理念,种族平等已经深入人心, WASP的影响力事实上一直在缩小,但在某些角落依然存在,比如常青藤名校内。那些有机会跻身哈佛耶鲁的“局外人”对此自然愤愤不平,比如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又一个“伯格”,他是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主角。

电影由马克跟一个女孩埃丽卡在校园酒吧内约会聊天的场景开头,他19岁,刚刚进入哈佛不久。面对着漂亮姑娘,即使有啤酒提神,马克仍然完全不谈爱情。他的话题由中国出产多少天才开始,经过一系列漂移以后,很快落脚到哈佛校园内那些主要靠出身才能加入的学生组织上,比如Final Club。这些俱乐部聚会的时候招徕到的女孩非常多,哪个女孩不会被诸如“跟下一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约会”之类的口号吸引?其他引以为荣的事情包括加入赛艇俱乐部,或者发明25美元一台的电脑。这样的哈佛男生才算出类拔萃,马克目前还只有羡慕的份。埃丽卡表明自己喜欢赛艇选手,马克立即打断说,“我不可能做”。他看上去显然聪明伶俐,但与高大英俊无关。

高大英俊的是一对孪生兄弟温克勒沃斯,毫无疑问的WASP。与中国的富二代、官二代吃喝嫖赌、酒后撞人不同,温克勒沃斯这类美国的二代、三代、四代们一点也不象败家子。首先,兄弟俩能到哈佛读书,一般人断不至于认为他们智力低下。他们身强体壮,每一个寒冬清晨都坚持到查尔斯河上苦练赛艇,下午进健身房继续流汗长肌肉,兄弟俩最终代表美国队参加了北京奥运。两人处处温良恭俭让,公平竞争的精神似乎已经渗透进基因,然后再经由言行举止自然流露出来。兄弟俩也许是特例,绝大多数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容易见到,大家倒也落得个眼不见心不烦的自在,但马克却要与他们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出身的他如果指望打破哈佛既定的社会分层,除非具备天才般的智慧 。马克·扎克伯格刚好是个天才。

温克勒沃斯兄弟脑子里已经萌生出建立校园社交网络的概念,但他们缺少技术手段将想法付诸实践。马克此时刚好因违纪而小有名气,他设计的女孩评价系统导致哈佛校园内的电脑网络流量剧增,几乎陷入瘫痪。按照电影的剧情设计,马克笨拙的表现引起埃丽卡反感,她决定分手。跟其他失恋的男生一样,回宿舍以后,马克开始借伏特加浇愁,接着不无刻毒地抱怨葡萄酸。他在博客中写道,埃丽卡看着象34D,但要靠“维多利亚秘密”的帮助,其实34B就够。即使尺寸缩小,那里仍然显得空空荡荡。跟其他失恋的男生不一样,马克毕竟是电脑天才,在同窗爱德华多(也是个犹太人)的帮助下,他设计出一套综合评价校园女孩性感程度的电脑算法,并建立起网站将运算结果公诸于众。

我们无法得知马克到底采用了哪些指标、经过怎样的复杂汇总以后才给天下女生排出座次,我们只知道这就是FaceBook充满利比多气味的顽皮起点。FaceBook已经引发全球范围内社交方式的革命,不论社会阶层、不管性别和年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朋结友。草根性十足的美国茶叶党人可以凭借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组织起来,个体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集体发声的时候,他们可以冲击美国政治的现有格局,至少对中期选举结果形成重大影响。也正因为FaceBook内在的爆发力,它失去了在中国自由发展的可能。如果说FaceBook算得上互联网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那么马克和爱德华多这两个犹太小伙就是打地基的人,而他俩的初始冲动只是为了在女生面前扮酷,跟那些WASP的孩子们比肩。

马克在FaceBook起飞前已经抛弃温克勒沃斯兄弟,这最终引起了一场官司,兄弟俩得到6500万美元作为补偿。在FaceBook的发展过程中,马克的朋友一个接一个被迫离开,包括最亲密的合伙人爱德华多。按照电影创作者的意图,这一切都是因为马克的处心积虑。大家相继起诉马克,电影以原告和被告双方的对质作证为线索将哈佛校园和硅谷串联起来,从马克、爱德华多、温克勒沃斯兄弟等三个不同的角度,轻巧、流畅地呈现出FaceBook的诞生和成长过程。电影对创办人马克的刻画特别成功,一方面,他是电脑天才、年轻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他从不费力去掩饰对那些智力不高者的轻视,习惯以最简化的方式看世界:你要么对我有意义,要么对我无意义。他为全世界5亿人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交友平台,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电影结尾,马克在自己的FaceBook上加埃丽卡为友,接着以急不可耐的心态反复刷新网页,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她接受。

这部电影的部分素材取自FaceBook近几年经历的几桩官司,但主要情节均为虚构,所以《社交网络》并非马克·扎克伯格的传记片。创作者以FaceBook为壳,编制出一个精致的友谊与背叛的故事。考虑到FaceBook形象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就在电影全美公映的同一天,真实生活中的马克为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公立学校系统捐出1亿美元,这个城市的居民以非洲裔为主。“纽瓦克”只有与同名国际机场连在一起的时候含义比较正面,其它时候只跟高犯罪率、高贫困率和质量低劣的中小学有关。

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2010)

又名:社群网战(台) / Facebook的故事 / 脸书狂潮 / 该页无法显示(豆友译名)

上映日期:2010-09-24(纽约电影节) / 2010-10-01(美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 安德鲁·加菲尔德 贾斯汀·汀布莱克 鲁妮·玛 

导演:大卫·芬奇 编剧:阿伦·索尔金 Aaron Sorkin/本·麦兹里奇 Ben Mezrich

社交网络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