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女王的棋局》里,一个本来被命运打翻在地的孤儿院孤女贝丝·哈蒙,凭借着对象棋的热爱和兴趣,在棋盘世界中,发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这对于当时饱受心灵创伤的她来说,下象棋就是最好的治愈。
这可以让她集中精力,释放自己过多的能量,而不是一闭上眼睛,就只能沉浸在自己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的阴影,无法走出。
这种治愈了她本身的人生爱好,最后也成为了哈蒙唯一的“人生长板”,让她带着自信和骄傲,一步步走上了世界冠军的舞台。
我觉得《女王的棋局》真的很适合爸爸妈妈看一下,在这个过程中,真的可以总结和反思到很多。
它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告诉你怎样成功的剧,而是告诉你,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要背负看不见的艰辛与无奈,还有独自扛过无数孤独的那种暗黑时刻。
也能让我们看到,天才都可能随时崩溃的危险,这其实可以让我们反思关于目前教育现状的问题。
几天前,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一篇演讲刷爆全网,作为高知的她,公开承认自己的女儿正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普通人。
为什么呢?
她说自己和先生虽都是博士、上过藤校,但孩子在清华附小,身边家长70%都是他们这样的类型。这样的环境里,同样一个班,只有一个第一名。
她认为过分集中的竞争,让今天的教育正在成为了一种“军备竞赛”。比如,你家孩子10:00睡,我们家孩子就得努力到11:00睡,孩子们都是通过这种过度消耗自我,来取得和保证学习上的优势。
但是这样的优势,往往是扎堆型的,非常缺乏孩子自我特色的优势。
就像刘瑜所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鼓励每个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在逃避自我。从一个独特的自我,逃向一个平均的他者。从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这就是大家都在扎堆聚集,比如说,全北京至少有300万人学钢琴,这个时候你要逼着孩子在300万学钢琴中的孩子脱颖而出,这种属于踩踏式的残酷竞争,赢的概率,几乎是中彩票的几率。
我觉得刘瑜讲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我们常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10,001个孩子都做同样的事,1万个人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了,因为赢在起跑线的也只有一个人啊。”
基于对自己孩子特长的理解,并不是那一件事情他比别人做得很好,而是比他自己其他事情做得好。
当孩子做那件事情的时候很快乐,其实就是对一个人“人生长板”的理解、发现并找到孩子的“人生长板”。
持续用热情和耐力点燃发现的“这块长板”,让孩子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可能才是最有价值的事儿。
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就是教育本身到底是利人还是利己?
过去70后、80后接受教育的时候,还是会被赋予“教育改变命运”的使命感,但随着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受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方式,只是和幸福体验,并不直接画“=”。
不是说,接受教育,就能够获得幸福,不接受教育,就与幸福彻底无缘。
花重金接受教育,进行教育装备竞赛,最后的意义是什么?是想让孩子拥有独特的竞争力,在社会上,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吗?
接受教育本身是每个人木板上都有的一块板子,而且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到了下一个阶段,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用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如果按照传统意义上教育的考核标准,我那稀烂的数学成绩,注定会让我与大学无缘。
但我从小就喜欢写作这件事,为了把自己的作文写好,守护好自己的人生长板,就会主动在自己的兴趣领域里,给自己不断“加餐”。
记得那时才上中学时候的我,就喜欢翻看父亲书柜里的书。
那些名家散文鉴赏、电影的基础理论及影评、新闻写作以及父亲当年读大学时候的教材,我都会翻开看看。
尤其是对散文鉴赏书籍,让我对那些名篇有了更深的理解,简直是爱不释手,看过好多遍。
这些阅读经历,让我在中学写作文时,能轻松的完成好散文这样的文学体裁。
我也渐渐学会了,把阅读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在一个构建的主题下有效呈现,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提升思考问题的方式。
正是经过了这样对自己“人生长板”的刻意练习,在那年复读的高考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四川一所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招生简章,尤其是看了艺术类专业课考试,大概就是文学鉴赏、小品、影评、形体啥的。
我一看就觉得,这个专业就是为我设立的吧!
我从小就在学校的舞台上,以及大礼堂里表演小品,脸皮厚得跟城墙拐弯儿一样。
假期时,偷偷看过多少电影和电视剧,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文学鉴赏,我也比较有信心,平时看的书比较杂,自称“博学杂家”,还是是有些积累的。
只是,一跟父母说这个打算,我爸的脸就先黑了,说我异想天开,不务正业。
我爸认为,我们家又没有人在什么电视台系统,你学这样的专业,以后就业都有问题。
而且你又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艺术训练,怎么可能考得上?现在又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能不能认真复习高考呀?
我妈倒是没吭声。
但是后来我知道,她一直在跟我爸做工作,说她想去试试,如果我们连试都不让试的话,她以后会怪我们的,人生还是不要留什么遗憾吧。
我当然是没时间去参加这种专业的艺术培训班,但是我自己寻思,考大学的艺术专业课,肯定是选择能适应大学学习能力的人。
于是,我又把那几门我爸读大学中文系时的教材悄悄从书柜里摸出来,连夜偷偷看,自己琢磨相关的理论。
至于形体,我没有学过跳舞,但是我平时爱唱歌,我能不能就表演电视里边唱边跳的那种类型,这样舞蹈动作要求不会特别高?
于是我每天晚上就自己悄悄的,关起门练,默唱歌曲时重点体会舞蹈动作怎样到位,白天上学骑自行车的路上,一路重复练习歌曲。
这就是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备考路径。也许我的努力和执着,还是被我爸我妈发现了。
一晃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我爸主动告诉我,他明天陪我一起去考场。
最终,事实证明,这种以书为老师的自学方式,对我来讲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我的这几门专业课的成绩都考得很不错。
凭借这个专业课成绩,轻松实现了提前批被录取,成为最早一批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孩子。
后来读大学时才知道,我的大部分同学都是专门参加了几个月的艺术培训的,才吓了一跳。
那会,才有点劫后余生的感觉。庆幸自己因为热爱加固自己的人生长板,有些“功夫在平时”的积累。
我爸这才相信,我可能就是吃艺术生这碗饭的。
毕业的时候,我自己找工作的过程很顺利,有几份工作可以选择。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些过往,虽然我依然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但我始终坚持把自己的人生长板发挥到极致。
如今在工作中,也能轻轻松松的驾驭各种文体,持续取得各种各样的成绩,成为一个团队里被需要的人。
所谓人生的长板,像哈蒙这样走上竞技舞台的世界天才棋手拥有,如你和我这般的普通人,也该拥有。
实际上,不管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人生长板的意义,在于和自己的其他维度来比。
往往是这样比对出来的“人生长板”,无一例外可以获得自己人生巨大的成就感。
对于已经在教育军备竞赛中,被碾压到全面平庸的孩子,尤其需要警醒。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多样性,选择做自己能做的事儿,做自己能做好的事儿。每个人就依靠自己的人生长板,就已足够。在一个高度协作的社会中,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共勉。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女性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