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部剧的很多简介都谈到“天才的代价”,我也从简短地聊聊自己的所观所感。
1. 天赋(天才)。稍微有所注意的小伙伴会发现,Beth Harmon 的妈妈就是折腾数学的,不管怎么样,8岁的Beth就已经展示出自己出超的数学天赋。关于象棋,她只是偶然地在孤儿院地下室远观了独立研究国际象棋的 Mr. Shaibel,主动交流想要了解更多并遭到拒绝后,经过几天的观察,并通过“意念下棋法 ”(这里不过多探讨药物的作用)就已经了解部分象棋步法,这着实让 Mr. Shaibel 吃了一惊,并由此开始了她的黑白棋盘人生。
关于“天赋”我不过多描述,因为人们一听到这个词,就自动给别人套上光圈,而自己就是圈外人,放弃了解冰山下那隐藏的、却也是最贴近我们的那部分。
2. 天真(简单)。记得她在象棋比赛中初出茅庐并小有成就后,接受采访时,有这样一些对话。“他们说你是不折不扣的天才...毕竟那么多男人只有你一个女生”;“我不在乎”;“你不感到害怕吗?我还是个少女的时候,旁人都不许我争强好胜,我只能玩洋娃娃”;“国际象棋不一定讲究竞争力”;“但对弈不就是为了赢吗?”;“没错,但国际象棋也可以-可以-很美”。“Beth,你是孤儿”;“是的,我知道”;...“你肯定是孤独了(作为一个孤儿,一开始也就只能和一个护工下棋)”;“我不怕孤独”;“你会不会吧王看成是父亲,把后看成是母呢?一个负责出击,一个负责防守”;“王是王,后是后,只是棋子,我每次下棋,首先注意到的是棋盘,64格就是整个世界了,我在这个世界里感到-安全,一切都在我的操纵和掌握之中,在我的预料之中”。
可能在后面的剧情中总显示出她的“争强好胜”,但我觉得最初的那种天真,一直都在。下棋的过程与其说是对弈,不如说是一种“玩”。Just play, Just for fun"。
(题外话,我不喜欢当时那个记者问话中想要引申的方向,也许是想要满足读者的需要,但是把事情复杂化,把人物异类化,en-好吗?“创意和精神疾病总是息息相关的”-啊,为什么不同于普通人,就是不正常、异类呢?卓越的能力不是应当被欣赏吗?幸好Beth的养母打住了采访。)
3. 执着。可能不仅仅只是“专注”而已。以下有一些情节:Beth 在意识到镇静剂激发的“意念下棋法”,可以克服连一副棋盘棋子都没有的情况下享受下棋的快感,冒险去偷药;去学校时,即便因自己的衣服太老式而遭到“时髦”女孩们的取笑,但她主动和同学搭讪的第一句话就是“学校里有没有棋艺学会?”,以及图书馆关于国际象棋的书籍在哪里;养母带她去买衣服,她在商场里第一件映入眼帘的商品是国旗象棋;帮养母去小卖部买烟,众多杂志里,她直勾勾盯着的只有Chess Review;在几次比赛中获胜,经济稍微宽裕一下,变的时髦并受邀参加学校(部分)女孩梦寐以求的苹果派社团的聚会时,听到女孩们聊男生,并故作态地娱乐,便借口去卫生间,实则穿上外套,径直回家关上房门学习棋艺;和养母做美容时,提出要学俄语,因为苏联在当时代表了国际象棋顶尖水平;Harry 带过去想与她分享的书,几乎都看过;与 Harry 温存后,靠着枕头,吸支烟,看上了国际象棋的相关书籍;赛前赛后,看的是下棋的书,做的是下棋、复盘的事。没错,这64个黑白格子组成的棋盘几乎是她的世界。
以上这些生活细节,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多多少少有过的类似生活体验。可是你会怎么做?至少,我可以说,我做不到她那样,那么专注到执着。曾经听说过 1000 小时定律,这里并不想说量一定会产生质变,不过水滴石穿、入木三分等都不是空穴来风。
(对了,之后故事中,Beth 表现出对刚刚与之温存后的 Benny 又聊象棋有些小讨厌,我觉得是挺好的改变。毕竟无论是象棋,还是情感,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偶尔各自专注享受过程。)
4. 爱与合作。我把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讨论个体因素后,个体与群体联系产生的社会、精神属性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Beth 成为孤儿后,遇到的梅林之家校工 Mr. Shaibel 为她枯燥的生活带来了光-国际象棋的乐趣;被领养后不久,继父离开家,一蹶不振的养母终于也准备好好做个母亲(Beth对她的称呼逐渐过渡到“母亲 Mother”),尽管她不懂象棋,但在一次次比赛中的陪伴,即便只是听着 Beth 对比赛的叙述,或是朗读对 Beth 的报道,都对她是莫大的支持(15%也没什么咯);在每一次的对弈中,对手也是朋友,一起交流研究切磋棋艺,曾经输给 Beth 的棋手,也都主动分享所学所知;在与养母多年朝夕相处,情感加深时,她却在一种重要比赛中突然离世,独自处理丧事、应付无情养父后,回到家,与酒精和镇静剂作伴,拒绝以前棋友的帮助。状态即将坠入谷底时,幼时在孤儿院的朋友 Jolene 到访,通知她 Mr. Shaibel 的葬礼,看到地下室里熟悉的小桌子和小凳子,以及粘贴了满是自己的比赛讯息和荣誉的剪贴纸后,回到车内失声痛哭,那是在母亲、养母去世都不曾有的如此猛烈的宣泄。一直暗暗关注着 Beth 还有 Jolene,在最关键的时候,Jolene 倾其打算存着去学法学的所有积蓄帮助 Beth 去往俄罗斯比赛。Beth 也决定放弃镇静剂,因为她找到更有力的支撑,这些关心她的人对她的爱。俄罗斯决赛时,以往的棋友齐聚,熬夜为她分析战局(Benny 曾经吐槽美国选手的单打独斗),最终 Beth 战胜苏联国际象棋大师,成为世界冠军。
天才的代价究竟什么?我知道很多人听腻的“个人主义”或是“爱”的旋律,但剧中 Beth 成就的取得,不单单只是一个 Beth 就可以达成的,个体的认知和追求及群体之间的联系都是填充我们物质与情感的重要来源。
影片最后,Beth 不顾总统的邀请,走下车,信步走入公园,与不顾寒冷,热爱着国际象棋的老人们一同下棋,是更从容、充实的美好时刻。
(好的片子,总有很多角度的亮点。今天聊了聊“天才”,想和大家分享,如果文字中有与剧情有所出入,欢迎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