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黄土,奔腾黄河,养育了千百代黄皮肤的“龙的传人”;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淳朴厚实的中原文化在这里发源,被西部的风沙裹挟着吹向神州大地,被东流的河水沉淀着浸润中国人的心灵。


著名导演陈凯歌于1984年执导的影片《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影片用独特新奇的摄制风格,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充满地方特色的电影音乐,展现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民族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是影片深刻的主题。这是一幅描绘滚滚黄河奔流不息的壮美图画,这是一曲谱写巍巍中华民族之魂的雄浑赞歌。


《黄土地》的画面是对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也是对传统电影技术的突破。首先,在摄影风格上,摄影师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不规则构图,其中厚重黄土和广阔天空之间的对比最为突出。黄土地在画面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空间,人或物只是偏居一隅的极小的一部分。几位主角一起耕地的时候,大远景和仰拍镜头特意把他们放在画面的右上角,顶部是狭窄、灰白的天空,其余部分则全是苍凉的黄土。与之相似的两次迎亲的过程、翠巧站在山坡上的画面,人影在四周黄土的衬托下愈显瘦弱、渺小;道路尽头一棵孤树的镜头多次出现,没有清新活力的绿色,而是如沙土般沉闷的黄,突出了高原上人们孤寂、凄凉的心情。其次,在电影剪辑手法上,影片运用了许多化入、化出的手法。顾青行走在小路上时,以他为中心的近景镜头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的镜头交错切换,时隐时现,翠巧划船渡过黄河时,几组不同时间黄河湍急流水的镜头相互叠印,隐含着她未能成功渡河这一残酷结局,压抑的空镜头象征着封建思想,如同一座大山压在贫苦人民的肩头。再次,在色彩光线上,一是出现了很多带有张艺谋特色的红色:红头绳、红棉袄、红盖头、红轿子……热情鲜艳的大红和土地温暖柔和的黄色相融合,突出了土地的沉稳本色,也衬托了人的封闭和朴实。二是沉闷压抑的光线,阴暗的色调,都反映了人在社会和思想的压迫之下深深的无力感。


画面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震撼,而声音则是剧中人物最为直接的情感表达。影片运用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信天游”作为背景音乐。翠巧悠扬清亮的“女儿歌”,能从凄凉哀婉的曲调中听出她心中的落寞和酸楚;老父亲浑厚、苍老的声音表现了命运的曲折与不公;憨憨童稚天真的歌声饱含着对大山外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歌声回荡高原上下,余音不绝。


除了富有特色的画面和声音外,影片塑造了几个性格各异的角色,其中女主人公翠巧是一个悲剧人物,打水、生火、做饭、针线活……这个能干的女孩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贫穷的家。他在听顾青讲述八路军队伍中的女兵时,眼中一闪而过羡慕和向往,却又很快垂下了双眸;三次打水过程中不同的心理,从前两次的落寞、凄苦到第三次充满欢喜,她的心理活动如同起伏的山川,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推动了剧情发展;在她终于决定逃婚、离家、渡河、入伍时,连着几句凄苦的“回了”不仅是向弟弟告别,也是向过去懦弱的自己告别。她追求自由和新生活的勇敢与果断,是一个大山深处饱受封建思想摧残的女子对命运的不甘和对现下生活的厌恶。翠巧最终被无情的波涛吞噬,这一结局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悲愤控诉,也夹杂着淡淡的无力和哀怨。强烈的情感冲击催人泪下,更发人深省。


《黄土地》这部影片,对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批判,对正面人物的深情歌颂,使其在完美的电影性的基础上有了一种文化的厚重感,更引发了现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体回望。透过这部优秀的电影,我们能领会到对现实生活全面的审视,体味到滚滚黄河水沉淀着的悠久历史,感受到巍巍中华魂铸造着的古老文明。

黄土地(1984)

又名:深谷回声 / Yellow Earth

上映日期:1984(中国大陆) / 1985-08-10(洛迦诺电影节) / 1985-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89分钟

主演:薛白 王学圻 谭托 刘强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 Ziliang Zhang/柯兰 Lan Ke/陈凯歌 Kaige Chen

黄土地的影评

芋
芋 • 黄土地
绿鱼
绿鱼 • 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