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第五代运动植根于文革结束后,挣脱了政治枷锁的中国人民在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整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影导演大都义无反顾地融入到如何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继承的讨论之中,而黄土高原那原始苍凉的景色也成为了这种讨论最恰如其分的背景。

因此,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当中出现了一批以西北黄土高原为地理背景的影片,在当时它们被成为中国的“西部片”。

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对于“西部片”的形成乃至中国电影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著名“矫情派”诗人海子曾说过:

“谁的心都是半尺厚的黄土。”



古老而沉寂的黄土高原上月升日落,几千年来它历经沧桑,看尽了世事的变迁却依然不动声色。

大面积的黄土如同一个民族的皮肤,千沟万壑好似一个老人的皱纹。

陈凯歌与1984年拍摄的这部《黄土地》被视为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而在第五代运动之前,中国电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延承着文明戏的传统,总是要靠讲述一个故事来进行道德观念的宣讲,而对自然风景的展示则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这部电影神级的电影人员配置)

以陈凯歌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接受了大量的西方,

特别是苏联的电影理论教育而强调自然空间的文化象征意味则恰恰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主要特征。

《黄土地》的导演是陈凯歌,摄影是张艺谋,这两位最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合作的这部《黄土地》第一次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象征意味的黄土高原。



八十年代初,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文化已经伤痕累累寻找民族的根源接续几千年来文明的血管成为中国人重新迈动向前进的前提。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寻根热的兴起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作为一名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气质和精英意识的电影导演,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成为了汇入寻根洪流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独特力量。



如今我们谈论《黄土地》时往往首先谈到的就是它那卓尔不群的影像风格以及它在这种影像风格下对黄土高原进行的革命性的诠释。

《黄土地》的画面构图始终以大面积的黄土为主,沟壑与土源连绵不绝,山形地貌历经岁月的销蚀大起大落。

整个高原形成了一片封闭、荒凉、单调、乏味的广大空间,生活于这个空间中的陕北人民大都少言寡语。

在历经生活与岁月的消磨后,他们已经融入了生养他们的这片沉默的黄土,但是影片中的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在表面的凝滞安详中却蕴含着躁动不安。

在超越常规的构图方式中,人物和耕牛往往成为高天厚土的画面中一个顽强蠕动的符号。

当时的中国电影中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胆超越常规的构图方式,通过这些具有强烈的寓言性质的面画,影片一笔笔勾勒出黄土高原代表的我们民族的复杂形象。



《黄土地》改编自柯蓝的散文《幽谷回声》。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初春,一个名叫顾青的八路军来到陕北高原收集民歌,他的到来唤醒了当地少女翠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而影片的最后,她却用死亡祭奠了那梦想中的自由。

《黄土地》中的黄土高原就像一个沉默的父亲,历经岁月沧桑显得凝重而缺乏活力,与之相反的是影片中的黄河,她没我们想象中的浊浪滔天,更像是一名少女通常会显得细腻而平静。



影片中的翠巧仿佛就是这条平静的“母亲河”的化身,当她来到河边汲水唱歌时,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寻根的主题一直贯穿在《黄土地》整部影片当中,如何在电影中完成寻根这个宏大的命题呢?

陈凯歌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他在《黄土地》中表现出对民俗进行的深切的关注与思考。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形成的单调压抑的气氛中渐渐传来了迎亲的鼓乐,而那迎亲的红色花轿在大面积的黄色中显得那么醒目、那么顽强。

红色和黄色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证明即使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却依然是如此澎湃。


在婚礼这场戏中,陈凯歌继续深入探讨着民族顽强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结婚的青年夫妇在拜天地时有三次跪拜,在三个镜头中围观人们逐次移向画面下方而背景中黄土塑成的窑洞则逐渐充满了整个画面。

如此表现一场民俗婚礼,显然是在昭示中国人在对天地、自然的崇敬中找到那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陈凯歌在《我怎样拍摄黄土地》这篇文章中写道:

陕北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民歌、腰鼓、窗花、刺绣、画幅、和数之不尽的传说。出自黄土地的文化以它沉重而轻盈的力量掀翻了思绪,锤碎了自身,我们一片灵魂化作它了。

但是陈凯歌并没有简单地沉迷于黄土地上那古朴、绚丽的民俗之中,而是在发掘它的美丽的同时又以它为对象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思。


《黄土地》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影片作者复杂而灼热的情感,

对联上圆圈一方面代表着一种蒙昧的、循环往复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又是一种原始的对于文化图腾式的崇拜。

作者的这种复杂情绪,随着影片讲述的那个若有若无的故事平淡地收场却变得更加炙热和激昂起来。

《黄土地》对于民族生命力源泉的探索也从对单个生命的关注转移到群体生命的关注。


这段安塞腰鼓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华彩篇章。

它一扫影片从一开始就营造的沉闷情绪,整个黄土高原在经过长久的压抑后终于爆发了山崩地裂般的激情。


但是影片并没有在激昂的腰鼓和平淡的故事中草草结束,

而是在最后关头进入了一场更为震撼人心的祭祀场面。

成千上万的陕北人跪在干涸的大地上祈求苍天降下甘露,与婚礼一场非常相似的是,经过几次跪拜后,人群被压抑到画面的最底层而苍天却显得空洞而冷漠。


当人群汹涌着向一个盲目的方向前进时,一个叫憨憨的小男孩却背离了人群朝向相反的方向。


陈凯歌在求雨这场戏中表现出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和期望。

在找到了丢失的根源以后,

这个民族该去向何方是这部影片最终提出的疑问。

黄土地(1984)

又名:深谷回声 / Yellow Earth

上映日期:1984(中国大陆) / 1985-08-10(洛迦诺电影节) / 1985-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89分钟

主演:薛白 王学圻 谭托 刘强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 Ziliang Zhang/柯兰 Lan Ke/陈凯歌 Kaige Chen

黄土地的影评

芋
芋 • 黄土地
绿鱼
绿鱼 • 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