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这部影片展现了威权主义对人的操控,但是就我而言,它的展现不是十分成功,而是落入了旧有叙事的俗套。批判威权,认为威权对人们的操控是绝对的,无可抵抗的。本质上,这种思维还停留上世界50年代的知识分子对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批判。事实究竟是否如此,不能单方面做出解读。我并不否认这部影片的冲击力,但是它肯定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一个最突出的地方是,父母如何在文化上形成了极权?这一过程,影片简单化了,没有详细描述,只是在说通过操控媒介(语言、沟通外界的渠道、录像),来操控孩子的文化生活。但是孩子就这样简单接受了父母的操控吗?如果是从小到大从未出门的孩子,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是一个国度中的人,他们有历史书,有庞大的文化材料,那么请问又如何进行操控?每一个出版物都要详细审查?1984中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至少在可见的未来,我看不到出现的可能性。还有是因为网络信息时代,很难做到对每条信息的检测。就算是统领者检测了一些词语,人们仍然会寻找替代的词语,中文语境中的河蟹、谐音、缩写,这都是对文化生活的操控进行反对。
所以也很容易看出,影片所描述的不完全适用现实社会。它将某些过程简单化了,从而把它推向极端。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提醒我们要注意文化过程,他认为在一个团体取代另一个团体之前,要先赢得被统领者对其文化的赞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在中文语境下的现象,比如杨笠的崛起,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女性运动要先在文化层面上取得地位,杨笠受欢迎是运动的文化准备。抵抗和协商在文化这块阵地上时刻进行着。中文河蟹语就是对这部影片的一个最大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是这么直接被动地强加给接受者身上,它也会受到抵抗,通过谐音、缩写等方式来抗拒。
这么说不意味着我赞同某些方式,影片所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也不能过于悲观。要在内心有这种警醒的意识,但也不至于偏激地否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