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6-30

波拉特:喜欢美国的自嘲

很早以前在《看电影》上看到了这部片子的介绍,传说在美国连续好几周都是票房冠军,并史无前例的给出了八个A。简单的看了下剧情,觉得应该看一下。影片里因为有很多粗话和裸露镜头,所以为R级,但没有过分到让人失去乐趣的地步。它讽刺喜剧的风格让我看电影好久没有笑的这么大声了。
波拉特是一个口无遮拦的人。他来到一个物质,思想高度发达的社会----伟大的美国,思想的落后导致了很多笑料。但在笑过之后,留下的是对现在或是美国式的文明的思考。

哈萨克斯坦民族味道的音乐一响起,15个画面的瞬间转接,让我我看到了,其国家的人文地理,及落后的物质环境。之后波拉特出来介绍自己和村子的人。从此就开始了搞笑之路。例如:他们村有个技工兼职脱胎的人,还只有一个;与一个女人吻过之后竟然告知是他妹妹,第4名妓;牛和他住在一起等等。
他是一个电视台的记者,被派往美国学习那里的----伟大文化。一开始就像是个傻瓜似的与不认识的人打招呼,也许是民族文化?可惜招到美国人的反感,不愿意理睬这个没有礼貌的乡巴佬。里面没有任何配角或是演员,好像导演在拍摄前根本就没有告诉与波拉特的台词,或是即将发生什么,即使是告诉了,也没有告诉完整。似乎是在找真正的纪录片的感觉。他去美国的目的就是拍一部纪录片。电影中演电影不是什么特例,在很多电影里都有如《喜剧之王》,《我要成名》都是类似的,只是剧情不同,当然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就十分高了。因此刘青云14年八次题名终于拿到了今年的香港金像奖。也许没有人会认为电影主角萨莎·拜伦·科恩有很好的演技,但是恰当好处的表演是电影要的。能记住一个演员就是记住了他的特点。
萨莎·拜伦·科恩,他并不傻,他是美国本土的一个脱口秀主持人,他的特点和波拉特很像,都是大嘴巴。所以演起来似乎没那么费劲。
影片的节奏感很好,在82分钟内讲述了很多故事。这也不足为奇,美国的电影一向是以节奏快,以主人公为中心多线程记述,给人打造完美主角。故事的选取主要集中于美国特有的另类。

一。开玩笑。这是美国人的最爱,他们总是会认为自己很幽默,会把别人的弱点和不足当成笑话。这也是第一个要讽刺的对象。例如,他们经常拿自己的岳母开玩笑,波拉特夸张的说他与其岳母发生过性关系。这无疑是对他们开玩笑的方式的嘲讽。他学的也是很快,在影片最后当被他心中喜欢的女人拒绝后,他用了美国人教他的幽默,但是说出来真的一点也不好笑,甚至有些伤感。
“那件西服是黑色的,才怪。”
“你再也不吸引我了,才怪。”
二。看电视可以爱上人。在旅店里看了一晚上电视的他,只看里面的情色电影女演员cj,他说他第一次恋爱了。从而要去美国的另一边去找她。简单的思想和简单的做法,无疑让人看到了他不仅仅是对物质上的无知,在心理上也是很无知。这不正是当今的一些人的所为吗?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明星就深深的喜欢上了,哪怕他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你也是喜欢他。也许是一种心理作用,这没有什么不好,最起码有时候可以有点寄托,但是如果过于痴迷就会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生活。
三。女权主义。当今天男女平等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组织为了维护自己女同胞不受虐待而组成的。哪怕是一点不公平。当然他们有权力这样。这一点在美国做的还是很好的,只是如果让一个在家虐待自己丈夫的人去当美国总统(希拉里),不知道美国政府会变成什么样,以后男人类似的组织会在美国多起来吧。。
四。反恐战争。以一个反恐的旗号带领许多国家侵略其他国家的美国,以他们的军事武力为骄傲的国家。波拉特说支持他们,说支持布什吸干所有伊拉克男人,女人,小孩的血;甚至连一只蜥蜴都不存在。这就是美国的反恐战争,他不就是在吸伊拉克人民的血和屠杀那里的人民吗,有谁出来可以制止,只能在远处默默的反对,但波拉特,电影中的这么一个人,用另一种支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不是美国主流文化下的产物,他是站在一个人性立场上考虑的精英分子。也许美国人看惯了以个人英雄主义为起点的电影,再看讽刺自己时会更吸引人,更让人思考。
五。街头文化。就是这种文化影响的不只是美国青年一代,包括很多国家的青年。街头文化的流行与发展,无疑本源来自美国。他们的穿着,说话,行为方式,都被年轻人效仿膜拜,他们真的就那么----酷吗?当波拉特以一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后,去旅店被人赶出来时,我们不由的发现那似乎是一种不文明的方式。也许对于一个没有文化历史的美国,在综合其他国家的风俗自创的文化,然而吸引的是不知道自国文化的人类,当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会渐渐的抛弃它。也许有些东西只是属于年轻一代和没有思想的一代的。
六。民族矛盾。要知道扮演波拉特的萨莎·拜伦·科恩就是一个犹太人。片子里讽刺的民族就是犹太民族。他们不知道犹太人长得什么样,小时候就被告知是鬼的的模样,所以一直夸张的以为犹太人就是鬼。所以当一对犹太夫妇收留他们的时候,他们害怕的在夜里逃跑;每年都有奔犹太节。对一个民族无知的狠,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有的人说不能忘记历史,那么什么是我门要丢弃的呢?永远不忘记,永远无法沟通和理解,永远止步不前。有些东西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何必拿以前的话语来讲今天的故事,没趣而且软弱无力。
七。宗教信仰。基督教是美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对上帝的崇拜是可以失去理智的。也就是受到了上帝的影响,波拉特原谅了cj决定去再找她。无论犯下多大的错误,上帝都会宽恕帮助他度过难关。但是没有信仰的人们靠什么来精神上的寄托呢?自己的生命?还是别人的生命?也许上帝没有拦截911里的飞机,就是想让伊拉克人的生命来给于美国人慰安?宽恕与帮助何在?

影片中提及到得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房车,买卖枪支,电视制作等很多被讽刺的对象。如果说《波拉特》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没有社么值得看的地方,都不为过。但它对美国的一切世俗文化的讽刺,它做到了;让你看过之后哈哈大笑,它做到了。
影片的结尾是波拉特的自我独白,也是个比喻性的对比:问自己到底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突然之间,我明白了。我学到,如果你追逐一个梦想(伟大的----美国文化),特别有一个朔料假胸的人(cj/美国表面的文化),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的美丽(有感觉的人/本土故有的民族文化)。”
(写于2007年)

波拉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2006)

又名: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 / 波叔出城:哈萨克乡下佬去美国搵着数 / 芭乐特:哈萨克青年必修(理)美国文化 / 鲍莱特 / 宝拉西游记 / Borat!

上映日期:2006-11-03(美国)片长:84分钟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 肯·戴维蒂安 路奈尔·坎贝尔 帕米拉·安德 

导演:拉里·查尔斯 编剧: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Anthony Hines/彼得·贝恩汉姆 Peter Baynham/丹·马泽 Dan Mazer/托德·菲利普斯 Todd Phillips

波拉特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