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古都》,很好的继承了川端康成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忧郁、孤独、寂寥,乃至宿命论的气质。市川昆作为日本电影史上的知名导演,他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也是沉溺其中的,我想这也是他为什么编导这部作品的原因,他与川端康成在对待日本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是共通的。
虽然电影在原著的内容上稍作了删减(如,原著中秀男对苗子的求婚,千重子在雪天再次拜访苗子,也即两人第二次见面,这些内容在电影版本中都未曾出现),但小说版与电影版在叙事气质上具有一致性。日本人(这点在川端康成身上体现较为明显)在审美意识上具有“物哀”的特质,并将这种集体无意识投射到对待自然景物的态度中,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耸立杉树林、茫茫的雾霭,未尝不是坚韧生命力和转瞬即逝的飘零感的意象化。
“物哀”意识再进一步深化,溶解在生活中,就是一种对旧物的念念不忘或者怀念。一切事物,无论自然万物或者人情世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逝,新与旧,生与死,都在无法言说的轮回中。也许这也是宇宙奥秘之所在,而人在这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除了无力感、宿命感、就还是无法掌控的无奈之情罢,所以才会对处在时间流逝中的事、物,延伸出“哀”叹。正如影片中的纺织的家庭手工业、绸缎业的衰落,西方文化入侵后和服文化的倾轧。对这些代表着或者隐喻着日本传统文化东西,川端康成无不表达出不舍之情,但也只有放之,毕竟历史的车轮无法止步。这些精致的事物,仿佛具有了生命,在导演的镜头下,也如人般掌控不了自己被时代遗弃的命运,正如影片中的千重子,但谁又能预示到这种命运是幸还是不幸呢?这种未知也是人生绚丽的一笔,如一篇没有结尾的小说,让人流连忘返。
衹园节的活动依旧在继续,人潮涌动,但那个穿着朴素和服的姑娘已不知去处,颇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不知何处去之感。
以此纪在时间流中,消逝的人和事。深深的宿命论,一如川断康城。
“人世间很难说没有失落的珍珠。”
“莫非女孩子命中注定,生来就是要落泪的。”
“做人最重要的是念旧情。”
“一个人的前途是难以预料的。”

古都(1980)

又名:Koto

上映日期:1980-12-06(日本)片长:125分钟

主演:山口百惠 三浦友和 岸惠子 泉淳 北诘友树 

导演:市川昆 编剧:市川昆 Kon Ichikawa/日高真也 Shinya Hidaka/川端康成 Yasunari Kawab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