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上海,它仅仅是中国关于一座城市深仇、血海、自强、发展、奔腾的屈辱史、自信史、发展史;如果是传奇,它是帮会老大、歌女舞姬、政界领袖、商海巨头、投机大王、新贵小资在谁主沉浮的时代演绎着的几段仅仅关于家族和个人的血泪史、自恋史、投机史;如果是海上,它就成了上海、香港、台湾那些在苦难年代流离失所、背井飘洋的华人的苦难史、漂泊史、时代史。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感性地书写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我愿意这样表达:你拂过我心尖,却撩动我心底。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最早看《二十四城记》的时候,我就一度怀疑贾樟柯做伪纪录片的初衷,之所以“伪”,是因为他要用他的镜头稍稍干预观者的视角并强加一些自己的意图,遗憾地是,贾樟柯远没有陆川那样顽横激烈、阳刚罢气,他的“伪”风格总是让其视听语言呈现的那般含蓄、温婉、忧伤,却又强迫你去读懂,这种感觉就跟“女追难隔层纱”一般纠结和举步维艰。我没有统计过贾樟柯组接影片的镜头总数,整体看来,7分篇幅在做18位名流后代的采访记,2分篇幅在记录他的御用女演员赵超在上海的外滩、弄堂、工地走来走去,剩下1分篇幅给了芸芸大众。贾樟柯的“伪”视角自然集中在了赵涛身上,赵涛在影片中是贾樟柯的眼睛,可是,联系18位名流后代的采访记,赵涛这一视觉线索的设计有无必要、有无意义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了。我做了一个颇为俏皮的想象,如果删去所有与赵超无关的镜头,再配上一段《上海滩》的歌曲,绝对是一部很拉风的80年代海派风情的MV。

这是我不喜欢《海上传奇》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我更愿意表述为这是一部炫富剧组制作实力和炫耀导演权贵上流之眼的一部作品。如此磅礴的采访战线仅仅书写的是帮会老大、歌女舞姬、政界领袖、商海巨头、投机大王、新贵小资的传奇。我不否认解放前的上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权贵名流、个人主宰的历史,所有的才子和佳人、绅士和名媛、地头和霸主都有可能在那个时代撑起一方。有人说,《海上传奇》是在为上海世博会提前打出一张宣传牌,我们不问其中的缘由,不置可否的是,影片在一个又一个或心酸或荣耀的回忆中见证的是上海作为当今中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中西文化交流最多的成长史,那么,解放后的传奇的书写者在哪?那些在90年代做着东方“纽约梦”、“淘金梦”的普通人难道不该成为后时代的主体吗?这是影片让我比较存疑和颇感荒诞的地方。

最后,我也必须正视这部影片撩动我心底的东西。一个是国共双方政治立场的对立。在时代代表的交锋前,受访者或曲折多难或百事千顺的人生遭遇却是某种政治构建下的必然产物,每位受访者希望什么、排挤什么、憧憬什么、诉冤什么,都客观地代表某种政治建构下的自我的意愿,而贾樟柯在此并没有多加干预,真实的诉说,真实的呈现,让我产生些许的感动和敬意。另一个则是每个人内心的“漂泊感”和“安住感”的辩证统一。自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标志着从制度上中国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在这之后的近200年中,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就像被上帝戴上了一条狗链,民族身份的认同逼迫我们改变、自强和复兴,世界身份的本有逼迫我们穷尽一切气力与发达国家接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仿佛掌握在看不见的那只上帝之手中,于是,我们漂泊、失散,于是,我们挣扎、叹息,于是,我们一条路走到头,却永远找不到所谓踏实、安住的幸福感。《海上传奇》在我的思考中表征了一种“随波逐流”的时代身份,无论是上海、香港还是台湾,华人的生命在辗转的旅程中寻找着自我心灵的安住,哪里安住的下小小的形囊,哪里就是家。在漂泊中寻求安定,在安定中漂泊,这种无奈的辩证关系是影评最最触动我的。

海上传奇(2010)

又名:上海传奇 / I Wish I Knew

上映日期:2010-07-02(中国大陆) / 2010-05-16(戛纳电影节)片长:116分钟

主演:赵涛 陈丹青 杨小佛 杜美如 费明仪 张原孙 王童 李家同  

导演:贾樟柯 编剧:贾樟柯 Zhangke Jia

海上传奇的影评

Echo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