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尊严性,诸多朋友强调的艺术自由,其实本质并无客观的好坏分别。大师也未必是技艺超群,实际看了原作之后也觉得是可以超越的高度。
现摘一段贾樟柯谈艺术的尊严性:“可以不断转换的电视频道改变了人们的视听习惯,在众多的视听产品面前,观众轻易地选择了本能需要。艺术家们一味地迎合,使自己丧失了尊严。再也没有人谈论‘艺术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艺术受到了艺术家的调侃,许多人似乎找到了出路—那就是与艺术迅速划清界限。他们将创作变为了操作,在躲避实用主义者挤兑的同时,使艺术成为了一种实用。将一切都纳入处于职业规范之下,甚至不惜压抑激情与力量,艺术中剩下的除了机巧还有什么?”
所谓的投机取巧在艺术当中是不适用的,不止艺术,实际在任何形式的实践当中都是无用。有人说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有人说要全情投入,有人说喜爱便好,将他人的言语经过选择过滤整理要化成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在意识到“临大师要临出自己的一种感觉”时,就已经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和冲击,对自己原始认识的打散重构。我逐渐发现自己之前临摹的死板和僵硬,必要处处相像才好。但是清醒有时是危险的。很容易因为太放而走偏,偏离正常轨道。因此“做艺术的都是疯子”一句的道理可见也是有的。
但无论如何,艺术是极致的追求。
在电影当中,存在“叛逆”,但它的解读是“真实”。比如贾樟柯说:“当我们将摄影机对准这座城市的时候,必然因为这样一种态度而变得自由,自信并且诚实。对我来说,获得态度比获得形式更为重要。”大众认可的片子不一定是好片子,真的好片子也未必有百分百的受众,于是它变成了孤立存在的,它贴近现实又自我安置,与任何人都无关,它是个故事,也是个灵魂。与写作具备着相似意义,写作是一旦完成就脱离写作者而存在。个体再受到争议,没有愤怒,没有悲戚,它召示个性,但不动声色。
电影同样在非常规化中才有意义,一般认识上的好莱坞大片,即便它在定位上是探索人性,但它惯有的叙述手法,剪接方式,以及表达流程,中间不乏有构建华美的。就好像通常意识里纸张要厚实才是可靠,那些轻薄的易损易毁,使用时应当心存谨慎。认知被常规化了,就缺乏独特的意识,缺乏反常规的思考。贾樟柯有意思,他谈到:“对我来说,如何在自己的影片中形成新的电影形态,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编辑行为本身也诱发了我的反思。既然好莱坞用流畅的剪辑蒙骗观众,我倒不如使自己的剪接更为主观一些。剪接不隐瞒素材的断裂性和零散性,这正符合我的原则。”他强调了“真实”。实际我们早在规范和标准当中奴化了我们的真实。真实演化成珍稀品质。所以在重建认识过程中要注视深沉的内在,在反复审视与考量下作出判断。教条全部删除,留下本真。
同时,在电影进行和完成后都无法拔出自我沉溺和失望并非失败,在电影中如此,写作中也是如此。矛盾及时有停滞有时是一种机遇。仿佛运动机械在快速旋转时刻卡住,但电影和文字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是活着的生命,无法扭转,却气流涌动,欲冲出局限。它具备庞大能量。
在第五代导演中“苦难”是一种极具话语权的崇拜,也是一种资本。贾樟柯理解:“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这种态度需要止步于第五代导演。电影需要新的血液,它们能有力量改变固化的认知。
电影矛盾之多,探索之长,现时只言片语远不能讲完。但记录是情绪的推送方式,记录是尽可能的不粉饰不造作,所谓记录,即是真实。

海上传奇(2010)

又名:上海传奇 / I Wish I Knew

上映日期:2010-07-02(中国大陆) / 2010-05-16(戛纳电影节)片长:116分钟

主演:赵涛 陈丹青 杨小佛 杜美如 费明仪 张原孙 王童 李家同  

导演:贾樟柯 编剧:贾樟柯 Zhangke Jia

海上传奇的影评

Echo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