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大仇终得报,剧终反复哼唱:不说比说说得更多……
电影主创们绞尽脑汁地结合现代市侩逻辑和电视剧编剧法将程婴的义举合理化,干出一番没人信的春秋义举,纪君祥若坐在影院中,见到自个儿笔下的赵孤迟迟不复仇,而程婴、韩厥和屠岸贾仿佛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剧本讨论会,想要自圆其说,他会作何感想?他老人家估计很难迁就片尾唱的那句经文般的梦话,咽得下这一口怨气。
怎样把《赵氏孤儿》这出回肠荡气的古典文本现代化?如何在金钱至上的社会让观众理解杀身成仁的理性?如果我是编剧,我可能会这么说:因为目睹了接二连三的义举,为了让这些人死得其所,不至于白白付出生命,原本并不自认是赵盾门客的程婴受到了感召,也做出了牺牲小我的决定,忍辱负重十五年,终于快意恩仇。
但陈导显然认为程婴不至于如此高尚,只是阴差阳错上了贼船,于是乎,一失足成千古风流人物。原作中,赵朔被迫自尽,临终让庄姬抚养儿子,长大替赵家复仇。庄姬和看守她的将军韩厥为了让程婴不留痕迹地带走孤儿,先后自尽。屠岸贾为了找到孤儿,四处屠杀婴儿。程婴为了阻止屠婴,虽有犹豫,但很快决定用亲生骨肉换赵孤和其他婴儿的性命。屠岸杀了“赵孤”,为了感激他,并不疑心,收“程子”在身边做义子。按十九世纪诞生的人物分析法,这里的逻辑并不合理。屠岸为什么不把两个婴儿都杀了,以绝后患?可元代哪有什么劳什子现实主义编剧法,纪君祥的人物如同法国的古典主义悲剧,只按照他们应该有的样子去塑造。《赵氏孤儿大报仇》曾经深得伏尔泰的青睐,因为它崇尚理性,蔑视私欲,展示了理想的道德模式,结构谨严朴素,丝毫不浪费笔墨。1735年伏尔泰把它改编成法国戏,后又有英、俄、德等译文,成了最早走向世界的戏曲故事。
电影中,编剧花了很大的心思对各个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屠岸贾进行人性化的性格刻画,但关键情节却经不起推敲。程妻正巧抱着啼哭的赵孤开门,迎上来抓孩子的士兵,赵孤被带走了,而他们自己的儿子留了下来。程婴在送走妻儿之后去救赵孤,结果不幸去晚了,被屠岸怀疑是否其亲生父母,逼他承认被抓的就是赵孤。而另一边,公孙杵臼自视甚高,认为可以带赵孤出城,实际大门紧锁,只能躲回家中。程婴既想救一百个婴儿,又想救赵孤,所以自作聪明地供出了公孙,将屠岸引向自己的儿子。屠岸见公孙杵臼誓死保护婴儿,摔死了墙壁中躲藏的程子,后又放了真正的赵孤。情节发展之快,简直让人怀疑编剧是否参照的是“三一律”的时间一致。多少事,从来急!从程婴救孤到家中,电影就从色彩浓重的历史传奇变成了快进播放的絮叨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从黄晓明这位天才喜剧演员在抢走赵孤后被一条死鱼滑倒这一刻起,观众就开始被间离了。葛大爷紧随其后,演了一把前卫喜剧。后半段节奏陡然放慢,围绕着一个离异家庭——男人的另一半是另一个男人——作为单亲家长,在共同收养的孩子赵孤身上展开的亲情拉锯,充满了细腻的生活细节……只是,这些跟孤儿最后决定是否复仇有关系吗?
无论如何,陈凯歌是一位开风气的导演。在本人并不丰富的观影经验中,《无极》是“雷”片的开山之作。之后的效仿者数不胜数,但仍然无法动摇陈导的地位。他可能认为《赵氏孤儿》这个高台教化的故事本质是一部与《无极》同样的神话,于是又使出了“天雷地火”的老手法。但他总算对那个世界闻名的文本有些敬畏,不敢彻底颠覆,比如,改成孤儿拒绝复仇的结尾。于是乎,只能吞吞吐吐,扭扭捏捏。结尾采用类似搞笑片的桥段,让程婴和屠岸贾同时死去。
通过《赵氏孤儿》,我们看不见春秋大义,或者对春秋大义的颠覆。只听见了些可说可不说的呓语,正如那句“不说比说说得更多”。

赵氏孤儿(2010)

又名:Sacrifice

上映日期:2010-12-04(中国大陆)片长:128分钟

主演:葛优 王学圻 黄晓明 范冰冰 海清 赵文浩 王翰 赵文卓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高璇 Xuan Gao/任宝茹 Baoru Ren/赵宁宇 Ningyu Zhao

赵氏孤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