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在及格线上的一部电影。看完这部片,突然觉得种种体制问题根本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而在电影人自身,在电影制作工业自身。
我并不反对古装大片热潮,对我来说电影就是电影,只有好坏之分。大多数影评人批判古装大片时首推的理由是缺乏面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勇气,那么黑泽明在日本高速迈入现代化的时代——类似现今的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拍了《七武士》这样的时代剧,一部基本可以理解为当时日本的古装大片的杰作,是否同样是缺乏勇气的行为?更何况之后黑泽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拍了诸如《影武者》、《蜘蛛巢城》、《乱》等等时代剧杰作。
重要的不是故事所处的时代,而是故事是否能够表达出一个对今日观众产生影响的主题。《七武士》说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故事,但其内在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当时处于信仰价值混乱中的日本社会心理的象征和隐喻,以及对人性普遍价值意义的探讨,都是不但能够打动当代社会观众,甚至可以不为时代更迭所左右的永恒表达。
古装大片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电影类型本身是没有错的,而其又通常具有规避审查风险的功能,再加上较今日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还是相当可观的制作费用,如果拍烂了那只能说九成是拍电影的人出了问题。
很不幸,《赵氏孤儿》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这里仅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赵氏孤儿》改编自著名的元杂剧,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有相当影响力,英国人甚至改过一部《中国孤儿》,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可谓经典文本。电影版大致遵循了元杂剧版的基本设定,但是在改编的过程中问题很多。
1、结构与主题。赵氏孤儿这一文本的悲剧性根源在哪?陈的电影版的英文名其实给了个很好的注解,牺牲。简单点说,就是中国传统的大义,为拯救忠良,铲除奸佞而自我牺牲的士大夫精神。所以其戏剧性的重心在于程婴、公孙柞臼等正义之士通过自我的牺牲对抗奸权屠岸贾拯救忠良遗孤的过程。纵观全片,两个小时的电影,屠岸贾设计杀赵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这个段落,主要的冲突似乎来自屠氏和赵氏的宫廷斗争,晋王被毒杀后赵盾带领部下杀出重围一长段动作戏成了这一段落的高潮;程婴等人救孤差不多也是四分之一篇幅,冲突基本在于程婴等人为救孤与岸氏对抗的过程。这个段落之后差不多一个小时是程婴带孤入屠府,直至最后杀屠,冲突重心则放到了程婴等人如何令成长中的赵武意识到复仇的使命上。
到这里不难看出,整部电影的冲突结构冲突是松散,缺乏统一重心的。陈凯歌固然可以不认同原文本中的悲剧内核(对于经典文本来说,通常这是危险的,或者说需要超凡功力的),但问题是他没有重树起一个很好的新的悲剧内核。现在看来的观感似乎是所谓的“杀心”,所谓“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然后赵家的孩子一刀砍了屠岸贾”,类似某种父权的迷失和重建的表达意图,但很可惜的是,影片基本维持了原文本中程婴的主视角,而若是要“杀心”的话将视角放在赵武甚至是屠岸贾身上效果都要好很多。我们如何进入哈姆雷特的内心去感同身受"to be or not to be"的内在焦灼?把视角放在哈姆雷特身上是最正确的方法之一。但是陈凯歌既没有足够的胆量去颠覆原作文本,又不甘于维系原有的戏剧重心,其结果就是结构和主题上的混乱和迷失。
2、人物塑造。在维系原文本大体叙述角度的前提下,程婴是天然的主角,但他的动机是暧昧不清的。他一方面为公孙的大义所感染,另一方面提到庄姬自刎的时候似乎又出现了普世的人道主义取向,再到后来又感觉有点要为自己的妻儿报仇的意图,总而言之是混乱的,并且由于刻画的篇幅分散和剧力上的缺失,无论是哪一种动机都显得微薄无力。动机混乱的直接后果是人物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的混乱,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失去了应有的动力。赵武这一“父权主题”的承载者的塑造则出现了更多的混乱,尤其是他由敬爱屠岸贾到要坚决杀之报仇的转变实在是太过奇怪,一个最明显的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在于程婴告知幼年赵武,母亲是为屠岸贾所杀,而屠岸贾也承认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对屠岸贾的抵触(必须的。。),然而成长为青年的赵武却又体现出对屠岸贾盲目的热爱,以致于要把父亲仅存的的救命药丸献出救屠,再到后来得知屠岸贾的确杀了自己的赵氏父母时才突然又下决心报仇。。。这一前一后,难道赵武只有得知自己的权贵母亲被害时才会想到复仇,若母亲只是药房老板娘就可以在几年内忘得一干二净?至于屠岸贾,也是“有趣”的人物,影片前半段他被塑造成一个似乎是因嫉妒和权力而大事屠杀的奸佞,但在电影进行到近一半时他的需求竟然消失了,他被彻底转化为一个尽管品格上有缺陷但绝对是好父亲的角色,最后为了偿还15年前欠下的命债死于亲爱的养子刀下。至于韩厥这样篇幅不算少,但存在感几乎为零的角色,姑且不提。
3、略谈下视听。陈凯歌的功底还在,标志性的全景深焦长镜横向调度多次出现,在一些场面中营造出有如古代画卷般的氛围和节奏。影片前后部分的光线营造变化也是一个特征,血雨腥风的前半部多为低调布光,高反差和较少的暗部细节和逆光的使用表现出类似黑色电影的摄影质感,到后半部则是越来越亮,白日外景也越来越多,但可惜的是这种变化缺乏足够的戏剧理由——是想表现出赵武的快乐成长?复仇的喜悦?但这些都与这一整个段落的主要冲突无关。值得一提的还有动作戏段落,尤其是赵盾率众杀出重围一段,大量进入人物动作范围,多角度的手持摄影和凌厉的快速剪辑营造出风格化的动作场面,再加上优秀的动作设计,单看是很精彩的,几乎够得上高潮戏的地位,只可惜总体结构和主题上的失误让它失去了应有的光泽,赵盾这个角色在逃命时再壮烈又如何?于表达无任何意义。说到剪辑,片中有一个从濒死的赵武爹娘躺在地上的闪回镜头叠化到幼年赵武在草坪上快乐的翻滚的图形匹配剪辑,还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但可惜这种闪光点再多也于影片整体无补。
最后,看完影片仍觉得陈凯歌还算是一个很用心的导演,也隐约能感到他试图对经典文本进行革新和重构的宏大企图,但无奈的是他失败了,是功力不够还是受制于其他原因,都无从得知。电影制作是件残酷的事,结果决定一切。
最后的最后,还是那个观点,中国电影首先要提高的是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整一个好本子,营造成熟而匹配的视听语言,讲好故事比什么都重要,都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