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陈凯歌可能只是想要讲一个故事,一个国产大片中已经缺位很久的好故事。真实的历史在这里是淡而又淡的背景,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和任何人的身上。

事实上,一直被引为故事蓝本的《史记》中相关记载就很值得怀疑。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春秋》,后《左传》《国语》有所扩充,但不管哪一个版本里,都没有孤儿的存在:晋国权臣赵盾之子赵朔娶成公主庄姬,庄姬与其叔父赵婴齐私通,婴齐之兄赵同、赵括深以为耻,遂逐婴齐。庄姬因而向景公诬告同、括意欲谋反,景公本就忌讳赵家势大,正好借此机会诛杀二人,族灭赵氏。赵盾故友韩厥力陈赵氏曾有功社稷,不应赶尽杀绝,景公于是复立庄姬之子赵武,归其田邑。

怎么看也不过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政治悲剧,如果对中国史书逻辑再熟悉一点,甚至能够闻出其中利益博弈的暗流涌动——难说庄姬的诬告究竟是为情人赵婴齐,还是为幼子赵武。这样一个故事,直到司马迁在《赵世家》中做了两处关键的改动,才显出了特异的光彩。

其一,不知是史笔疏漏还是有意为之,赵同赵括被杀与封赐赵武这两件事情之间被司马迁插入了十五年的时光。也就是说,赵氏之难发生在景公三年,而赵武复兴被向后推迟至景公十七年。

其二,赵氏悲剧的起因也从庄姬与景公的合谋变为奸臣屠岸贾的设计,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均殁于此役。唯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赖程婴、公孙杵臼所救,隐姓埋名,默默成长,十五载后终于报仇雪恨,复兴赵氏。

忠奸之对立,强弱之抗衡,牺牲与复仇,突转与发现,司马迁的改编的确体现出一个小说家一流的眼光,他几乎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历史可能具备的全部戏剧因素。此时,门客程婴援救赵武的方法尚是设法寻得另外一个新生婴儿冒名顶替。为将这场戏做得逼真,公孙杵臼不得不以忠臣的身份牺牲,而程婴则扮演了一个背友求荣的角色。

直到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横空出世,为救赵武而牺牲掉的不知名婴儿被设定为程婴自己唯一的儿子,赵武的成长之所被移到了屠岸贾府中,戏剧效果达到顶点,故事中的中国逻辑也体现到了极致。

所谓中国逻辑,在史传与小说戏剧中,皆是一般对称。拿复仇一题举例,《搜神记》中赤为复仇,手起刀落,举头属客,《柳毅传》中钱塘君为复仇,杀生六十万,伤稼八百里。至于《三国》《水浒》,更不待言,血满江河、骨蔽平原之恸,只换来轻飘飘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这样的逻辑中,人之生命是只起功能性的作用,可以计量,可以牺牲,可以践踏,至于价值高低,全看目的实现与否。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后来远渡重洋,为法国文豪伏尔泰所激赏并改编成《中国孤儿》,一时轰动巴黎。想必伏尔泰是看中了这个故事中类似于希腊伦理悲剧的冲突因素——自己的亲子与恩主的遗孤,一人之性命与全城新生婴儿之死亡,究竟如何抉择?但他对于这部剧作的误读之处在于,所谓选择的困境根本不存在,剧中所有人物都屈从于一个预设的绝对伦理。

程婴牺牲自己唯一的骨血,仿佛理所当然,是“义所当为”,公孙杵臼本已辞官归田,见此冤案,也自然而然地挺身而出,不惜舍生取义,二人争相赴死,根本无人提及将要死去的那个无辜婴儿!至于赵武,他的处境其实和杨康类似,但他丝毫没有杨康的挣扎,对他来说,屠岸贾十五年来的悉心教养不是问题,“认贼作父”这个概念才是他唯一的痛苦之源。

可以想象,如果纪君祥去写希腊悲剧,阿伽门农会干净利落地献祭女儿,阿基琉斯毫无道理愤怒罢战,而安提戈涅如果厚葬叛国者,那么当然应该明正典刑。如果说悲剧,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中国的悲剧。


所以我不吝惜对陈凯歌的赞誉,起码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出了他试图消解上述中国逻辑的努力。至于效果如何,那是功力所限。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sacrifice,我以为更为恰当的译法是relieve,消解。日常生活对仇恨的消解,真实人性对绝对伦理的消解,以及现代普世价值对所谓中国逻辑的消解。

影片中,程婴被还原为一个宏大政治背景下的小人物。他的伟大与决绝,是被一个又一个的不期然与不得已构建而成。如果让他选择,他必然会死抱住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撒手,而不是去当什么忠肝义胆的道德楷模。

但是他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裹挟进了时代洪流。一次时机不对的出诊,两条银光水滑的死鱼,赵氏孤儿在空中划过诡异抛物线,落入了他的怀中。最初他主动承担的责任只是一次风险不大的传递,在庄姬沉重而艳丽的死亡面前,他无法推脱责任。他一定没有想到这婴儿会从此如附骨之蛆,紧紧攀附着他的生活。

对程婴来说,后来的命运仿佛宽阔河面,湍急水流中依次插满木桩,而他已站在第一根木桩上,远离河的此岸。剩下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跌入水中淹死,要么踩着木桩渡河。踩下一根木桩,他抱着赵孤来到公孙杵臼府;再踩下一根木桩,他让公孙杵臼带自己的儿子出城;又踩下一根木桩,他抱着赵孤独自回到老宅;最后踩下一根木桩,他决定了复仇。程婴注定还是要从一个平平无奇、憨厚到有些懦弱的江湖大夫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故事中的那个程婴,只是这一路他并非凌波微波,顺流直下,而是步履沉重,血泪满盈。

最终他还是没能到达河的彼岸。随着怀里那个婴儿渐渐长大,慢慢增长的重量让他越来越迈不开脚步。

影片饱受诟病的后半段在我看来恰是精华所在。我们不能依靠理念生活,因为我们不是被设定好的精密仪器,只起功能性作用。不是说程婴下定决心要报仇,然后岁月就呼啦啦像风一样刮过,直到他手持利刃站在仇人面前。复仇之前的岁月同样要那么一天天过,他要面对的是全部真实与琐碎的生活。

他像个忠心的门客一样和屠岸贾相处,像个心无旁骛的父亲一样抚养赵孤长大,为他操持衣食住行,耐心教他人情世故,同样也要面对他青春期的叛逆,不得不耍点美食封口的小把戏。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早就将他心中那个复仇的理念蚕食得面目全非,所以他才会把揭露真相的时刻一推再推,所以他才藏起了他那些记录着事件全部过程的画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对赵孤合盘托出一切后,赵孤嗤之以鼻的反应让他近似松了一口气,以后再也没有主动提及此事。也许他甚至希望这个朝夕相处了十五年的孩子就是程勃,而不是什么背负着血海深仇的赵氏孤儿,他们如庄姬所嘱,过平平常常的日子。

只不过命运不放过赵孤正如当年不放过他,从一开始压根不相信自己身份的少年最终还是阴差阳错地知道了真相。他没有像戏曲中那样愤怒于自己认贼作父,他的愤怒理所当然地首先指向了程婴。他本来锦衣玉食,风华正茂,前途正是无限,凭什么被一个突如其来的身份颠倒了全部生活根基?他最后的复仇也不再因为他是赵氏孤儿,他要为从未谋面的父母亲人手刃仇敌,他将剑锋指向屠岸贾因为他是程婴的儿子,他要为那个没有机会成为程勃的婴儿向凶手复仇。

只是这里赵孤的反应还是太牵强了,他本该有更复杂的抗拒和挣扎,毕竟屠岸贾和程婴一样是他如今生命的一部分。据说影片结尾本来有另外一个版本,那个版本里的赵孤被屠岸贾和程婴的亲情两边撕扯,在最后一刺时手软,眼见要命丧当场,程婴以身相代,迎向刀刃。虽然这个版本也略嫌过于戏剧化,但至少遵循了影片一以贯之的逻辑,总好过最后那个几乎让整部影片前功尽弃的败笔结局。

三人对穿?死前产幻?胸口一个血洞还总也不死总也不死的回忆往事?陈凯歌怎么就不能稍微按捺一下自己的抒情欲望和商业本能,非要将一个顺利滑向五星的电影给生生拉了回来?

不过瑕不掩瑜,起码在电影院灯光亮起的那一瞬间,我没有咒骂自己又浪费了一顿火锅钱。能将这样一个附着了太多残酷中国逻辑的故事改编成现在这样,陈凯歌已经超水平发挥了。

至于网上太多对于后半段不给力的谩骂,只能说选用这样一个故事天然就有风险,它可以成就精彩的改编,同样也先天地携带顽固的期待视野。希望看到最彻底的翻转和最快意的复仇,希望看到一个人是如何牺牲自己的骨血,这些期待正是滋养出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的集体无意识土壤,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我不是全盘否定原始版本的赵氏孤儿,更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忠义这些崇高元素,只是非人性的崇高,是否真值得推崇?崇高是人性的属性,而不是人性的目的。影片中程婴为何一步步放弃了他的计划,被弃掉的结尾中赵孤为何对屠岸贾下不去手,康德的一句话都可以解释:人是自身的目的,他永远无法也不应该被当做一件工具对待。

赵氏孤儿(2010)

又名:Sacrifice

上映日期:2010-12-04(中国大陆)片长:128分钟

主演:葛优 王学圻 黄晓明 范冰冰 海清 赵文浩 王翰 赵文卓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高璇 Xuan Gao/任宝茹 Baoru Ren/赵宁宇 Ningyu Zhao

赵氏孤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