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逃不过吃,喝二字。
作为一枚资深吃货,表姐对于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向来爱得深沉。从当初的《舌尖》系列,到火爆B站的《人生一串》,再到韩国的《街头美食斗士》。
这些下饭神片早已成为吃货们的“精神食粮”,一边撩拨观众的味蕾,一边用美食治愈人心。







年初的时候,表姐曾推荐过一部讲述中国人的早餐文化的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
最近,这部吃货必看的纪录片的第二季又回来了!
第二季仍旧由原班人马制作,《舌尖》系列的导演陈晓卿和总顾问沈宏非联手担任顾问。
相比各种高大上的美食料理,这部纪录片拍的却是接地气的市井小吃和街边早点。
从湖南的米粉,到福建的水煎包,陕西的羊杂汤,再到四川的红油抄手;





从重庆的小面,到新疆的烤包子,江西的瓦罐汤,再到内蒙赤峰的对夹……







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特色早餐美食,看得让人垂涎欲滴、满口生津。虽然每集只有短短5分钟,如同现代人的一顿早餐的时间一样短小精悍。
但纪录片的内容却十分丰富精炼,既拍食物本身的色香味,也讲美食背后的世情冷暖。
仿佛一道道简单的早餐美食,都在镜头里,变成了一位老街坊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故事。







纪录片的第一集,便来到了遥远的新疆吐鲁番。
提到新疆的美食,外地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馕或者手抓饭、羊肉串之类的风味美食。
但对于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来说,除了这些之外,他们最爱的还有烤包子。



清晨,天才刚蒙蒙亮,位于吐鲁番的一家烤包子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人流。
外地游客刚下火车就直奔这里,就为了吃到慕名已久的烤包子。
店老板是本地人,名叫牙森·艾买提。



艾买提经营这家店已经超过20年时间,据他所说:一天能卖出两千多个烤包子。
和一般蒸出来的包子不同,新疆的烤包子是采用传统的炭火炙烤出来的,采用鲜羊肉作馅。



刚出炉的包子,表皮酥脆,色泽金黄,而且皮薄肉嫩,咬一口就油脂四溢,满口肉香。



这种包子一定要趁热吃,千万别怕烫嘴。



再配上一碗热乎乎的奶茶下肚,新疆人充满能量的一天才完全被唤醒。
用本地人的说法来形容叫做“亚克西”,这个词约等于汉语中的好极了的意思。



所以经常有人这么问老板艾买提:你家烤包子这么好吃,秘方是什么?
艾买提却对于这种问题只是微微一笑,做烤包子的手艺,是他多年来钻研的独门秘诀。



看似制作简单的烤包子,可实际上,从揉皮、选肉、调味、包的手法,乃至控制火炉温度,每一步都有讲究,并且都做到了极致。







关键是还只卖3块钱一个,就问问你,这样的烤包子谁能顶得住啊!
如同新疆人对于烤包子的热爱一样,重庆人民最挂念的味道,当属重庆小面。
作为重庆本地当之无愧的早餐之王,重庆人的早餐桌上,离不开一碗麻、辣、咸、香的小面。



小面的做法并不讲究,只需滚烫的面条,加上火红的汤汁,
再配上绿油油的小菜,然后一勺最爱的浇头淋下,便能成就一碗小面的本味。





但小面要想好吃,灵魂却在于配料。
来自重庆渝北区的赵师傅,就是一个做了三十多年重庆小面的行家。
他从17岁开始进入餐饮业打拼,所经营的这家赵伍面庄,虽然位置不显眼,但每天的人气却相当火爆。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赵师傅做小面的手艺却并非家传或是经人指导,而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多年来通过不断尝试和摸索,才最终琢磨出一道独家秘方。



用他的话说:
我喜欢吃也喜欢做,之前经常去吃别人家的,吃了别人家的回来自己就试着做,反复地做。
赵师傅做小面的常用佐料有十几种,包括:葱、蒜、孜然,榨菜、花生、辣椒油、芝麻酱等等。



而最关键的一项,则是赵师傅亲自调制的辣椒油。
选用上好的干辣椒,用纯菜籽油炒制,炒到香脆后,再用手工打成辣椒酱。



据说:
在重庆没有相同的重庆小面味道,每一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不外传的调味秘籍。
而每一位食客也有自己的口味喜好,久而久之,还催生出一些食客和老板间的行话。



比如:
“二两”(下二两面)、“提黄”(面条要硬一点)、“多青”(多加青菜)等等。
这些术语代表了老食客们和店老板之间的一种默契。
性情豪爽的重庆人不在乎店面是否精致、吃相是否雅观,他们在乎的,是那碗小面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



纪录片的第三站,来到了宁夏。
在宁夏的银川市,有一家已经开了24年的羊杂店。



西北人爱吃羊肉,宁夏人尤其如此,这一点从他们的早餐就可以看出来。
宁夏人的早晨,要从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汤开始。其实,羊杂汤并不少见,但宁夏羊杂汤却有着其他地方没有的味道。



因为汤中的一种特殊美食——
面肺。
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杂碎里没有面肺,就不称之为杂碎。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面肺到底是个啥?
其实,面肺不是单纯的羊肺,而是取新鲜的羊肺进行彻底浸泡和清洗,然后将调好的面水(小麦淀粉)灌入羊肺。



这是最考验技术的一个环节,如果灌多了,做出来就不入味。如果灌少了,又太软不好吃。
没有任何可借助的工具,全凭师傅的经验来操作。
面肺灌好后,要放到锅中煮熟。



最上等的面肺,煮出来白中带黄、软硬适中。切成条之后,自然也是爽滑Q弹、颇具嚼劲。

最后,将切好的面肺、以及羊肝、羊心等杂碎一起炖煮入味。





出锅之时,撒上一点羊油熬成的秘制辣椒油和香菜等佐料,更能激发羊汤鲜美的滋味。
羊肚弹脆,羊肝绵密,羊肠肥润而有嚼劲,冒着尖的一大碗,配张饼子既解油腻又能顶饱。



片中的一位食客大叔正是对此味欲罢不能,他对着镜头调侃说:
我也担心三高,所以一周只吃5次吧!



早餐,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但地方风味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比如:令人闻风丧胆的北京豆汁儿。
如果要评选老北京的地道早点,豆汁必须要拥有姓名。



这道老北京人最爱的早点,据传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辽宋时期就已在北京地区盛行,清朝时更被引入为宫廷御膳。
汪曾祺先生写过: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这道美食,用令人闻风丧胆来形容它,绝对不夸张。

因为老京人爱它爱的要命,称其为:中国人的可乐。



可外地人却常常觉得像泔水。
如同纪录片中的这位小朋友,只尝了一口就浑身写满了拒绝。



这可能是很多外地人第一次喝豆汁的真实画面吧……
豆汁实际上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的剩余残渣发酵之后的产物。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
熬好得豆汁儿就会有一种挂了芡的浓稠感,也才能算得上一碗合格的豆汁儿。



而豆汁最重要的是那种“酸味儿”,最正宗的豆汁入口微酸而后回甜。
纪录片中来到的这家尹三豆汁店已经经营21年了,在当地人中间非常知名。
他们家的豆汁妙在老板师从传统老店师傅,并保存有一桶老浆,味道传统,而且还创新了隔水熬煮的办法,避免糊锅,从而让风味更佳。



每天从天不亮开始,很多大爷大妈都是端着锅提着桶来打豆汁的,而且很多食客就站在门口端着碗喝。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喝豆汁儿一定要配焦圈和和辣咸菜丝儿。




不仅如此,喝豆汁也有讲究,不是用勺子舀,一定要转着圈喝才不至于烫嘴。




豆汁这种小吃如今正在变得小众,常来店里喝豆汁的如今基本是一些上了年级的老人。
店老板其实也曾经考虑放弃经营,可看着每天清晨准时来喝豆汁的老人们,他始终无法割舍这个店铺。



因为对老板来说,他和这些每天见面老食客们早已像朋友情人一样。
用常来店里的一位老奶奶的话说:如果他关门了,我们以后上哪儿吃去?



一句简单直白的话语,道出了食物背后的人情味。
纪录片没有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平淡的生活百态和芸芸众生们的烟火生活。
无论是来吃早餐的食客们,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烹制食物的老板,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样态在镜头里真实可见,但在买卖之外,却是浓情。





就像纪录片中所表达的一样:我认真做,您慢慢吃。
早餐不只是一顿饭,更是承载一天的希冀与情意。



说着方言,吃着早餐。
如此似乎才是我们与食物,与生活最交融、最圆满的时刻。

早餐中国 第二季(2019)

又名:早餐中国2 / Breakfast in China II

主演:未知

导演:王圣志 

早餐中国 第二季的影评

thm
thm • 流口水
thm
t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