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这个概念的诞生要远远早于电影创作。最早期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电影,其实都属于纪录片性质。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随着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才开启了中国纪录电影的历史进程。




之前看过印象很深刻的《蓝色星球》《荒野求生》,像是阿米尔汗的《真相访谈》,或是国内早期的《人与自然》《生门》等一系列纪录片,都会让你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旁观视角中获得生命里新的感悟。比起电影电视剧来说,纪录片节奏更慢、内容更真实,更意味悠长。

这种记录手段能够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最近两年国内的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有,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阿雅主持的那档《奇遇人生》都算得上不错。《宵夜江湖》第一期看下来之后,对于这种“闹中取其宁静”的拍摄方式,又刷新了纪录片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以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取景,将国内特有的“宵夜文化”作为切入口,在迷离灯光和嘈杂闹市的深夜里,讲述隐藏于城市不苟言笑另一面的传奇故事。

《宵夜江湖》这部片子可爱之处就在于它将镜头聚焦到了夜市美食,在拍美食、拍人物的同时,将宵夜文化所在的每一个城市,它不同于白天紧张忙碌的另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摄制组深入沈阳、西安、武汉、重庆、杭州、南宁、厦门、广州等八个城市,去探访真正能够代表这个城市特点的人物和食物,呈现既日常又生猛的市井江湖。除了丰富多彩的美味诱惑,这部还试图捕捉深夜都市里的一些生动细节,探讨有秩序、有活力的生存之道,为忙碌一天的人搭建起温馨的“心灵收容所”。


首期的节目里面,等于直接下了一道猛料。

按说宵夜文化最浓重的当属大东北地区。那些红遍全国的顺口溜体现了东北人对于酒桌文化及烧烤文化的热爱之情。而在沈阳,炭烤猪心、牛板筋等硬核宵夜,将这座城市里直来直去、幽默自信的沈阳人精神,扑面带来。

美食的确是要靠视觉和听觉来呈现的,但本质上它是一个嗅觉加味觉的一个感受。当它只能通过这两种来表现的时候,食物的颜色、色泽或者在制作的时候的这种声响都可能带来一些比较深的体会。



沈阳不仅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老牌“钢铁之城”,同时也是硬核宵夜美食的聚集地。无论是经层层工序烤制的猪心,还是烤牛骨髓和特色板筋,无疑不给人“硬通货”宵夜之感。







一整期节目下来,最让人感到动容是烤板筋的老奶奶。

牙都没了,依旧每天出摊儿,每天穿串儿,拿着话筒唱着歌,对每一位食客都热情周到。

老奶奶有辣椒独家配方,然而吸引人的并非这配方,而是她做人做事的精神。五十岁下岗创业,七十岁买房开店,老太太就像她烤的牛板筋那样,韧性十足。




而那个特色音乐串吧里的民间演员——耀威,看完之后除了唏嘘,也让人不禁反思。

耀威极具现场感染力,一出场便有让人感到解压和释放。他重义气,也豁得出去,幽默自信的同时又带有一点悲情色彩。镜头里展现的是江湖儿女的真实人生。

也煎熬,也坚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幽默一把继续生活。








想起古龙在小说中写过:

你若经历过很多事,忽然发现所有的事都已成了过去,你若得到过很多东西,忽然发现那也不过是一场空,到了夜深人静只剩下你一个人,那时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寂寞。




现代生活的高压让所有人如履薄冰,神色匆忙的生活着,当夜深人静、当附中饥辘,点一份外卖,喝一点小酒,约上三五朋友,路边摊上走一走时,也许唯有那一刻,才能真正感觉到自由,才能让那份白日里遗留下来的寂寞,寻一个妥帖的出口。

有人说活着就像打仗,要披甲上阵要坚如磐石,生猛地去爱这火热人间,也要留一份白给自己,在脱去一身疲惫之后,尝尝这人生的另一些滋味。


举起杯,都在这一肉一酒里了。

宵夜文化不光能够温暖夜行人的胃,更能带给他们力量。这种力量汲取于大地,汲取于城市,汲取于生活,一句“走一个”,一串热辣有嚼劲的肉串,它们不光是忙碌了一天后的人们肆意放松的媒介,同时也深深烙印在如此生活并且将继续这样生活的食客们的骨子里。

《宵夜江湖》将这种平凡人身上的力量展现了出来。

当一个人有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息,那么他身边的人、他们生活的地方,就绝不会庸碌普通。夜生活的激情、烧烤摊背后的自强乐观,美食诱人之外对于人生态度的折射,在这部纪录片里娓娓道来,同时也让更多深夜无眠的人,感受到心灵上一丝妥帖的抚慰。

宵夜江湖(2019)

又名:夜宵江湖 / Taste Humanity at Night

主演:周扬 

导演:杜兴 编剧:吴学竞

宵夜江湖的影评

DBan
DBan • 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