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宵夜,早已经成了许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实,中国的宵夜文化起源很早,北宋时出现了夜市,人们在夜市上买卖杂货、食物,自然而然就孕育了宵夜文化,对普通人而言,辛苦一天,哪有什么比实惠、便捷的美食更能慰藉人心。
因为这种独特魅力,又让不同的夜间美食延续至今。现代人喜欢宵夜,除了食物本身,还因为一起吃宵夜的人啊。不管异乡还是故乡,能有几个随时能叫出门吃串喝酒的朋友,都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之前去过沈阳和武汉,但很遗憾没有体验过他们的宵夜江湖。在《宵夜江湖》第一集、第二集里看当地人的夜生活时,更多的感触是这里充满了普通人的真实感和人情味。
不管是通过炸、烤、煮、熏等方式制作的鸡架,还是炭烤羊肉、煨藕汤……他们的宵夜种类多,接地气,每个都市夜归人都有自己中意的选择。
这可能跟宵夜的性质有关,不管是工作繁忙后的能量补充,还是约三五好友叙旧,都是放松心情的事。
我觉得,食物是最能勾起回忆的。它是具象的,散发着香气,触动味蕾和神经,让人不由自主地分泌唾液。出门在外时,最怕深夜想起家乡的美食。就算搜索到附近有售卖的地方,满怀希望跑去品尝,多半会感到失望。它不是一样的滋味,总觉得少了什么。
有人想起小时候的片刻回忆,有人想起过去跟某个人一起吃它的滋味,是食物又不是单纯的食物。每个地方都有宵夜,但每个地方的宵夜都有水土滋养出的独特灵魂。钢铁之城沈阳的宵夜是生猛,武汉的烧烤和炒蟹背后则有浓浓的人情味。
沈阳人吃宵夜少不了喝酒,一口一杯地干,尤其相熟的朋友间,都不用太多的话,就是为了聊尽兴,喝尽兴,那气势就够吓人。
看《宵夜江湖》的时候,发现武汉人真的很能吃苦、心地好,不管是婆婆烧烤还是田师傅香辣蟹,都是一家店带火一条街,同行之间的体谅多过怨怼。这种感觉尤其难得,好像是历尽沧桑,最有人情味的选择。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女人,她们身上有种令人动容的韧劲,好似发生什么事都能咬紧牙关撑住,夜晚是个极考验人的场所。自食其力的女人们,也需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难题。
第一集里,七十多岁的李莲花老太太,年近五十时,遇到钢铁之城的下岗潮,必须要重新找到保障生活的技能。
李莲花是极有韧性的,一人一车,在照相馆门口支起了一个烧烤摊。生活再难也没想过退缩,不少沈阳人奔着她的独家老太太烤板筋去吃。这口味也是西塔老太太串店的招牌,让李莲花从路边摊卖到街边店。记得纪录片中有个细节,讲她在多年前一个雪夜的经历,晚上十一点钟,推着自行车回家的男人,不忍看她辛劳,明明已经推车路过烧烤摊,十分钟后还返回去买了二十根串。她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明白对方的善意,也感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无声支持。
李莲花也有那种生活浮沉里长出的小智慧,比如,用螺丝刀把板筋撕开,“挑开的板筋,口感更佳松软,又保留了原始的嚼劲,”串的时候薄的在两端,厚的在中间,烤时才能都入味熟透。她说:“你这穿串也得动脑筋。胖的如果先串的话,那(放在)炉子那个铁旁边能熟吗?”
第二集里,霍元甲烧烤的店主艾凤华也是极有脾气的人。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点都不温柔,时不时还呛顾客几句,但丝毫不影响老顾客们对她和她烤制食物的喜爱。
用她的话说,就是“个个挨骂还要吃的喜笑颜开的走”。但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遇到没有素质的人,能硬气地说“不卖”,而卖出去的串儿都份量足、口味好、货真价实。一个人经营有三十七年历史的老店,她说自己就是一个“万里长城不倒的人”,不是夸下海口,不过是对实践了大半生的叙述。她的烤烧饼、烤羊肉,绝对是不少武汉人心中的宝贝。
十八年前,在丈夫去世后,艾凤华一个人撑着“霍元甲烧烤”,买菜、烤制、结账、收摊,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她觉得烤烧烤就是自己最大的梦想,能忙碌起来,有个事儿做。
这些深夜里忙碌的女性,让我想起来姜昕的《重生》,“它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依然在阳光下歌唱/它们是一路荆棘/从容不语/在百花盛开的原野上穿行。”
不仅仅是李莲花、艾凤华,还有许许多多在深夜行走的江湖人。他们是城市中最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但他们又因生命中的热爱、坚持、奔忙,闪闪发着光。
这可能也是《宵夜江湖》的另一层深意,不仅仅是记录城市的宵夜文化,也透过在宵夜江湖讨生活的人,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悲喜、艰辛和从中提炼出的豁达勇敢。

宵夜江湖(2019)

又名:夜宵江湖 / Taste Humanity at Night

主演:周扬 

导演:杜兴 编剧:吴学竞

宵夜江湖的影评

DBan
DBan • 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