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片,我们应当称其为披着标准浪漫故事结构的社会反思式电影。
作为主人公,乔的性格独立,同时又有女性的独特的关怀和反思。对待家人和朋友,她是随和和有同情心的,她甚至能卖掉自己头发帮助母亲。这可能也和身处于有很多姐妹的家庭中有关,不只是她,她们家中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姐妹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几乎不牵扯到利益,是那样纯粹。但同时她也倔强地持有自己的观点,从不妥协。对待其他人,她更是几乎毫不让步。在一开始她对那个批评家恶意相向时,她却给人留下了高傲,不在意他人,顽固,自私的印象,但到了后面就能慢慢理解当时她的茫然,她的不知所措,她对家里的担忧,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了当时她急切地需要肯定和赞扬,因此可能才会做出如此反应。
海格应该是作为众多普通女性的一个缩影,她生于普通家庭,虽然心中有梦想,但还是遵循社会时钟按时出嫁。她体贴丈夫,即使是实在忍不住自己爱美的心买了布料来做衣服,最后还是向丈夫道歉,并自己买了布。她们压制着自己的天性、梦想,遵循所谓的“好女孩”和“贤惠”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和丈夫。这便是众多普通女性的缩影,并且她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当然,不同的是她遇到了一个有知识,还算尊重女性的丈夫。虽然他一开始对她的花费很不满,但最后他依旧体谅她,并希望她能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他至少懂得反思与理解,反观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男性却可能盲目自大,忽视了她们还是女人啊!
艾米作为姑姑唯一认为有前途的女性,她生来带有嫉妒。她似乎比不上自己的姐姐们,但却又希望表现自己。在她身上我们能看见的是另一类女性的象征。她们无奈于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与收入,但也不敢反抗,而是希望通过傍上大款来过上好生活。她是清醒的,但同时她又向往虚荣。但这样的公主梦却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实现的,就像空中的肥皂泡那样飘渺而梦幻。她们持有的是另一类固化的思想。她们不甘于现实,但只是喜欢幻想。
贝思可以说是最美好最纯洁的化身,她对所有人都充满爱,无比地为他人着想。即使是自己生病了,也不想打扰到姐姐的旅行。或许是作为妹妹的原因,她从小学会了为他人着想,感受过弱小的感觉因此更能同情弱小。她的爱是那样博大与深沉、纯粹,宁愿她死去,因为没有任何男人能配得上她的美好,她的爱不应被任何男人占有。她在母亲与姐姐的照料下死去,或许是对她最美好的祝福。
全片用暖色调和冷色调来区分回忆的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这种设定非常有趣。全片中维二出现暖色调和冷色调同时出现的场景是贝思的死和结尾那个男人的到访。贝思的死是联络了现实和回忆的“当下”。在贝思的死后理应看成两个世界。暖色调的是“书中世界”,冷色调的是现实世界。最后有一些混乱,可能因为我没有看过书的原因,导致无法真正分清两个世界,不过也给了我更多自己根据光影想象的空间。我推测现实中乔并没有最后去追弗里德里奇,她最后又独自把小说写完了,终生未嫁。书中的世界其实我并不喜欢。最后乔为了无论是不是所谓“爱”而结婚了,违背了自己当初那样倔强顽强的单身思想,我想这是和她的性格不符合的,导致书中世界虽然符合“浪漫”的结局,却是那样别扭。当然,“一定要结婚”这个结局本身也很有意思,不知道是因为当时社会背景是要提倡生育还是为了符合某些奇怪的思想规矩,这样的社会背景确实奇怪且无趣。
总的来说,电影还是明显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即使是在当下社会同样起到惊醒和启发性作用,这也是为何这本书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没有看过小妇人的书,单纯就电影谈谈,如有误解,恳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