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ta Gerwig
第一次知道Greta Gerwig其人是在看完她的导演处女作《伯德小姐》之后,被其中所描述的女性成长故事所打动,就查了查导演的相关信息,但浏览完之后也说不上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年的颁奖季,了解到《婚姻故事》的导演和《小妇人》的导演竟然是一对?!又看了他们合作的《弗兰西斯哈》,那时的Greta Gerwig还是作为演员而不是导演出现在电影里的。她饰演的Fran,笨拙地维系自己的生活,小心地经营自己的理想,飞奔在NYC的街头巷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几天看了一些Greta的相关访谈,真的有被她的才华所惊到。她是编剧出身,却意外地开启了一段演员生涯;不到35岁,又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转身(当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演员身份,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她有说到自己接下来会作为演员参与到一部电影中)。这种奇妙的三重身份无疑能让她比其他人更理解电影制作:剧本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基础,观众看的不仅是人物,更是故事;而演员一方面服务于故事,另一方面也需要展现自己的魅力;导演更多的是统筹,表演配乐剪辑文本样样都得上。具备这三种能力的Greta,已然成为好莱坞女性导演中的佼佼者,导演的两部电影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足以显示学院以及大众对她能力的肯定。
Jo March
Jo和Greta,一个作家,一个编剧,本质上都是story-teller。她们都经历了类似的创作历程: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伯德小姐》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为了生活,必须在作品的情节上做出让步(Greta在采访中有谈)。除此之外,她们还都彰显出了自身强大的女性力量:Jo不愿意让婚姻束缚自己渴望的自由,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本性,即使最后结婚了(不过我觉得这点有待商榷),但骨子里的自尊要强还是在和书商的讨价还价中体现的淋漓尽致。Greta不告诉演员自己怀孕的事实,坚持《小妇人》的拍摄,也是对电影事业的热爱的一种体现。
话说回Jo,这个人物无疑是塑造得极为立体的:她坚持自己的创作理想和生活态度,活得潇洒自在。开头那段奔跑真的像极了《弗兰西斯哈》里的Fran(对!Greta演的)
同时她也有很多的孩子气,很多的冲动和很多的愤怒。她与Laurie青梅竹马,亲密无间,但她却轻易地拒绝了Laurie的求爱,或许是她太执着于不婚主义的理想,又或许是她真的没那么喜欢Laurie。少年时代美好,却也结束地太匆匆。到了纽约,她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孤独,如此不被理解,这时才想起Laurie的好来。但Laurie不在身边,于是这时出现的Friedrich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唯一能与她有些许共鸣的人。
我个人觉得影片最后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你可以相信那些结婚生子的画面只是Jo为了满足书商改写的happy ending,现实中的Jo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自由;又或者你选择相信Jo获得了她值得的爱与幸福,就像在前半部分她与妈妈的对话。“I'm not patient by nature, but with nearly 40 years of effort,I'm learning to not let it get the better of me"她在与现实的碰撞中完成了自己与世界的和解。
Meg March
如果说Jo代表女性中最自由坚定的那一类,那么Meg代表的就是传统女性形象的缩影。她爱美,爱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却没有选择为钱结婚而是选择为爱结婚。特别喜欢片中她说的那句台词,“不能因为我的理想(结婚生子)跟你们不一样,就说我的理想不值得追求。“由此可以看出,虽然Meg代表的是传统女性,但她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因此晦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Amy March
Amy是四姐妹中最能认清现实的那一种,但这并不代表她会为现实低头。在Aunt March的提醒下,她明白婚姻是一种经济考虑。而在她Laurie的谈话中,我们也很能看出这位古典小说里的女性角色有着极其清晰的现代思维:即使我很有钱,但在我和我丈夫结婚但那一刻,这些财产都会变成他的。如果我们有了孩子,那也都还是他的附属品,他的财产,不是我的。
就是这样一位清醒的女性代表,到最后还是选择遵循自己的心意,而不是做自己“该”做的——嫁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有钱人。不过说实话,我觉得Amy和Laurie互生情愫的那个部分表现的不太够,有点生硬..
Beth March
Beth是纯真的化身。她在音乐方面富有天赋,待人真诚,对于Mr.Lawrence的慷慨也以自己亲手做的拖鞋予以回赠。面对死亡,她的坦然也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虽然出场不多,却是March姐妹的凝聚力所在。
总结
关于《小妇人》解读是多义的,结局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些欢笑和泪水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伯德小姐》一样,这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就勉强把Laurie当作March家的第五位姐妹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