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
个人看法,没看过任何相关的影视书籍。
关于背景:
“结婚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和“处于战乱中”以及“女性有着诸多劣势”,而比较容易忽略在当时的背景下,“结婚几乎算是必须的事”,程度上是高于现代的。不相爱的(书商和他老婆),选择次要的(A&L),选择合适的而不是最爱的(A&L),大概是习惯了太多虚构的完美的电影剧本,而忽略了残酷的写实的部分。
特别提一点就是马奇一家的“奉献心”,主流势利的氛围下,是容易会让人嗤之以鼻。如果先前温情片看得多的话,观感会舒适自然一点。
关于虚实结合:
众所周知,Friedrich和Jo没有相爱没有结婚,最后那些他们之间的爱情线都是假的,包括影片一开始他们的故事线也必须删除掉那些旖旎的元素。
Amy和Laurie:三刷的时候还在想90%的可能性是假的,四刷的时候在想90%的可能性是真的,五刷中途在想五五开吧,看到最后书商问Jo才知道原来百分百是真的。
他俩的感情线也很多,只是大多阴郁不讨喜,而且是细节居多,童年时代没太多。Amy是一直喜欢他的,其实有铺垫。
只是,Jo在书中的真实结局是她从不想结婚,那么从Jo在跟妈妈聊天中说“如果他再说一次,或许我会答应”,甚至在虚的部分Jo都没有爱过Laurie(想结婚的那种)。
总体:剧作厚实,适合细品;时间线太碎,转场有笑料,时间流逝感过于浅显。13岁和温情题材(?)
电影讲的是书的故事,卖书的部分才是'real life'。
转场有好有坏,但毕竟体量蛮大的。
嫁个好人家(?)
Beth的逝去,让Jo变得感性,觉得“寂寞”,所以才会有“再问一次”的对话,到最后的时候,教授Friedrich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意义,是对Beth的寄托,突然cue到弹钢琴比较能体现到。
第二假的时刻应该是Jo写信放信箱和撕掉扔到河里,照她说的,她从来都不爱不想结婚不想做wife的话,先把Laurie的感情线处理了,才好为最后最假的接受教授的结局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