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不是第一次看。之前小红书也推荐过,被列为女性成长必看电影。一时兴起看过,但语速超快的美英和长相无法区分的外国面孔,都使我半途而废。这一次,暑假正好有时间,重新耐心地看完了整部电影。看下来之后,才发现,原先看不下去的原因,有一半是因为这电影独特的拍摄手法:采用倒叙的方式,加之混乱的时间线交替使人摸不着头脑,难怪弹幕上一半都在吐槽看不懂,当然也有一半在讽刺看不懂的人没有头脑,引发了一场弹幕大战。潜水的我即使对杂乱的剧情有怨言,也闭口不言,静静观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弹幕上这来来回回还是让我知道了,原来不是我没有耐性,而是电影的拍摄手法比较新颖,我还不适应。坚持看到30分钟后,我才分清人物面孔,了解人物关系,明白事件发展。这时,电影开始渐入佳境。

电影背后有个宏大的主题,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在那个时代,女性被认为是男权的附属,人生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婚姻二次投胎,嫁有钱人,过更好的生活。在那里,女性的生存空间极其逼仄狭隘。这一主题通过多个人物的嘴巴道出:乔走进报社,拿稿子换报酬时,出版社编辑说要改结局,女性要么结婚,要么死亡。乔说要当作家,写出伟大的作品时,劳里说真的有女性会被认为是天才吗?如同老乌鸦一般碎碎念的姑妈不止一次告诉马奇家的四姐妹,要做淑女,嫁给有钱人,保障一家人未来的生活,千万不要学她们的妈妈,否则会变得不幸。作者想要牵引出这一宏大背景,却选取了马奇一家人这一小切口,以小见大,让我们从这个家庭四个女性的不同个性不同命运,窥见历史背后鲜有人知的女性生存实景。

正因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女性的空间是狭小的,电影的色调暗沉至极,弹幕上一度有评论说这电影怎么这么暗,调到最亮也不管用。这应该是与电影基调相吻合的,是导演组的匠心独运。灰暗的色调,将我们立马带进那个令女性压抑窒息的时代,一下子被拽进电影之中。

在剧中,我们看到四位不同的女性人物,不对,应该是六位,加上马奇太太和姑妈。

乔—自由如风的女子

乔是全剧的主人公,是作者的缩影,犹受作者的垂怜。一开场,她就以作家身份出现在出版社,与编辑协商书稿售价,尽管她一再称书稿是朋友的。这样的把戏观众势必不会轻信,有点类似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的—我有一个朋友。而那个朋友就是我自己。某种意义上,乔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在那个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庸,只能做淑女的年代,她突破传统的牢笼,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从她的衣着上就能开出一二。与其他三姐妹穿着的束腰大裙摆淑女造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偏爱衬衫马甲加长裤,偏男性打扮,试图突破女性只能穿投男性所好的服装的传统定义,试图在另一个维度上寻找女性自我,试图穿着女性自己喜欢,而非男性喜欢的服装。服装仅仅是外在表现,作为一个有着内在思想的女子,乔极其敏锐地感觉到,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禁锢,敏感的她在这样的时代里,挣扎压抑痛苦迷茫,于是她要成为先锋女性,成为广大受害女性的代言人,她要带领她们冲破牢笼,获取自由。她形成了不可撼动的信念—自己要为广大女性发声,她要反对一切禁锢女性的思想、制度,这里面就包括恋爱和婚姻。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七年前,她为何拒绝了她深爱的劳里,感觉他们没能在一起真是久久意难平。她对劳里说,我太爱自由了,完全没急着想放弃它。从她的信念出发,就很好理解了。她拒绝了劳里,不是因为她不爱他,只是在她的信念还不够坚定的时候,她需要以某种失去来坚定信念。只是在她信念还不成熟的时候,她不明白,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拥有选择的权利。只是那时的她还不懂得,懂得时又已然太晚。劳里回国,她欢天喜地地以为可以重续前缘,兴奋地往小邮箱里投递了一封表达爱意的信件,满以为会得到满意的答复,结果大失所望,劳里携未婚妻艾米回国,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七年,没有人会在原地等你,毕竟劳里不是何以琛。但是无论如何,故事的最后,她虽然没有像艾米,梅格那样拥有婚姻和家庭,她却开办了学校,继续热爱的写作,过上了她最想要的自由生活。也许,有些评论是对的,在她心中,自由第一,家庭第二,爱情第三。最终,她获得了自由,这不就是最好的结局吗?她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为女性提供了另一种可以效仿的生存模式,扩大了女性生存的空间,不是么?

艾米—清醒独立的女王

艾米一出现时,跟弹幕上许多观众一样,不喜欢这个角色。虽然从外表评判一个人,显得很肤浅,但是自己也不能免俗。饰演艾米的演员,穿着紧身的淑女服饰时,显得膀大腰圆,实在不像淑女的样子。第一眼不喜欢,再看到她与乔的纠纷时,更是对她讨厌至极。那次,乔受邀去和劳里到大剧院看演出,艾米死活缠着也要去,乔没带她,她怀恨在心,扬言要让乔付出代价。果然,不止怀恨在心,还付诸行动,从抽屉里找出乔最心爱的书稿,付诸一炬,让人觉得这个女孩已经不能用任性来形容了,简直可以说是恶毒。她明知道书稿对乔意味着什么,她还亲手毁了她最重要的东西,她是故意为之,不是不懂事。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真是心狠手辣。改变对艾米的印象是在,多年后,她与劳里一起在欧洲,劳里转头爱上了她,对她表白,她知道劳里之前对乔的感情,说,我会用我一生的时间来爱你,但我拒绝做乔的替代品。这里有点宛宛类卿的意思。当时,觉得这个女人好清醒,好独立,好有思想。她不会因为爱劳里,就勉强自己答应劳里的追求,尤其是在她认为劳里把她当成乔的替代品的时候。后来,接纳劳里,也是因为她知道了劳里是真心爱她,而非把她当成替代品。每一次选择,她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决不屈就。不是你爱我,我就得感恩戴德,立马同意。我同意,是因为我爱你,而我知道你也同样爱着我。当时觉得,这个女人,是那样自尊自爱。这样一个清醒独立,自尊自爱的女人,有谁能不爱呢?即便自己生性与乔类似,也想要活成艾米的样子,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做出对的选择。

梅格—温柔贤惠的女人

梅格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小的时候,在一次舞会上,她也曾暴露出过一点小小的虚荣心,但是这却并不影响她长大后,做出嫁给贫穷的家庭教师约翰的选择。她身上的虚荣心在婚后也有表现,在为两个孩子挑选布料做衣服时,她被一块上佳的丝绸布料吸引,在老板的一番劝说和自己得虚荣心驱使下,她花了五十美元买下了这块布料,事后又后悔不已。对他们这样的家庭,一块五十美元的布料简直是天价,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她对丈夫表示愧疚,丈夫让她将布料退回,她抹不开面子,只好不了了之。后来,梅格回家看望病重的贝丝,约翰也赶来了,他们相拥在一起,互相安慰,约翰告诉梅格他已经想尽办法筹钱了,梅格不用把布料退回去,可以给自己做漂亮的衣裳了,而梅格告诉他,她已经将布料变卖掉了。这里,又有些麦琪的礼物的感觉。家境虽然贫寒,两人却相互取暖,相互为对方着想。她的温柔贤惠,不得不说与母亲一脉相承。

贝丝—纯真善良的女孩

贝丝着墨最少,却是最单纯善良的小天使。当三姐妹迟迟拖延时,只有她主动给免费让她弹钢琴的劳里爷爷送亲手做的鞋子,只有她主动给穷人家的生病的孩子送温暖,为此n不幸染上了猩红热,虽然治愈,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果然,好人活不长,坏人活千年。这么善良可爱的女孩却受得不到上天的眷顾,早早地夺去她年轻的生命。

马奇太太—温柔贤惠的女人

马奇太太,在电影里实在是一个接近圣母的角色,小说中没有这么扁平。人物更加圆润立体,她不是时刻都能保持淡定,不是时刻都能保持耐心,偶尔也会大发脾气,尤其是提到丈夫的时候。电影里的马奇太太善良耐心到让人觉得不像真的,像一尊雕像,让人有深深的距离感,感觉不太真实。

马奇姑妈—游走在清醒独立与自由如风之间的奇女子

马奇姑妈站在马奇太太的背面,像个老乌鸦一般,整天警示马奇家的三个女儿,千万不要重蹈她们母亲的覆辙,一定要做个淑女,嫁个好人家。她更像是男权社会的代言人,虽然是女性身份,但更能传达女性的悲哀处境,即不仅男权社会禁锢女人,女性自己也禁锢自己。这不得不说是最大的悲哀。可我又想,姑妈终身未婚,曾经也许也像乔一样,是一个勇敢争取自由的卫士,然而在岁月和环境的步步紧逼下,不得不妥协。这也是为什么在临终之际,她没有将大房子留给常在身边服侍的艾米,而是留给了乔的原因。因为乔就像当年的她自己,而且她始终没有屈服,姑妈希望她拿着她给的资源继续争取她未完成的自由,为女性发声。

真正的女权从来不是不婚不育,而是女性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她可以选择婚姻,也可以选择单身,更可以选择追求事业和自由,她应该拥有同男性一样的选择权而已。作者只是为我们描绘了女性的各种可能的生存图景,而不是单一的偏向哪一种。有说法说,乔就是作者自己,她跟乔一样选择了独善其身,至死未婚,所以作者更赞赏乔的选择。我觉得不是。她只是想以这幅作品,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扩大女性的天空,给女性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你可以是乔,活得自在如风;你也可以是艾米,活得清醒独立;你还可以是梅格,做个贤妻良母;你更可以是贝丝,做个心怀善意的小天使。但是,你不必只能活成梅格或艾米,不必只能屈就于婚姻。如果选择,只能因为发自真心的爱。

有人对此归纳得十分精辟,梅格选了爱情,乔选了自由,艾米选了钱,贝丝选了善良。可是,在那个时代,对女性而言,有得选,本身就是幸运的事。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感谢眼前这个时代,身为女性的我可以拥有选择权,活成任何自己想要的样子。女性的天空低过,而现在是宽阔的。女人的征途,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小妇人Little Women(2019)

又名:她们(台)

上映日期:2020(中国大陆) / 2019-12-25(美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西尔莎·罗南 艾玛·沃森 弗洛伦丝·皮尤 伊莱扎·斯坎伦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编剧: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小妇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