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影迷们已经很久没能进电影院观影。原定3月底公映的新版《小妇人》档期也一再延后,但它在美国公映后的高口碑还是为它在全球赢得了影迷们的期待与关注。在刚刚过去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新版《小妇人》(littlewomen)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的提名,被认为本届奥斯卡奖为数不多的女性电影。
该片的导演是曾执导过《伯德小姐》的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她也是近年来好莱坞比较重要的女性导演之一,既往的生活和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当代女性主义关照,以至于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理解她为何要执导一部“古装剧”。
事实上,算上这部新版的《小妇人》,以同名小说为蓝本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至少拥有了十几个版本。不仅好莱坞将这部小说改编了数次,日本、韩国乃至中国香港等东亚地区也有以此改编的电影作品陆续问世。此前,以1933年凯瑟琳·赫本版、1994年薇诺娜·赖德版和BBC版最为有名。
在其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无数女性以这本小说作为自己的启蒙阅读,又有无数电影作品演绎这个关于亲情和成长的女性故事。是什么让《小妇人》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如今的女性,又能从这部经典作品中获得怎样的启发?
作者 | 余雅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01
《小妇人》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产物,
彰显了时代精神
《小妇人》是由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8年。彼时在美国历史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南北战争也才结束三年,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战争期间。因此,我们今天看来的“古装剧”,在《小妇人》的时代确是一本当代小说,集中体现的就是19世纪中叶的美国时代精神,可以被看作是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
《小妇人》的故事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女主角乔的原型就是奥尔科特自己。她描写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马奇一家四姐妹的生活和感情故事。而这四个女孩子的命运也可以被看做是当时美国女性的几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小说受到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这本内容平实细腻的小说具有一种教化人心的力量。这也是它能畅销一百多年的基础。
奥尔科特1832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贫寒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立志办学,却都以失败告终。同小说中的父亲马奇先生一样,他成天耽在书斋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渐陷入贫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担落到能干的母亲身上。
为了分担家累,奥尔科特很早就出外做工,当过家庭教师、小学教师、医院护士,以后曾看护一贵妇人,并随同周游欧洲。她帮助家庭,不断努力工作,热爱自由,终身未婚。成名后,奥尔科特不仅出版了小说,还积极投身到社会事务中。投身于妇女选举运动和禁酒运动。后来,她还担任过一家儿童刊物《Robert Merry's Museum》的编辑。
如何理解《小妇人》的当代价值,我们首先应该先把这本书放在它诞生的时代里去考察。在奥尔科特成长的年代,正值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早期女性主义者的诉求争论的焦点简单说就是男女平等、反对贵族特权、重申一夫一妻的神圣性,同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智力上和能力上的平等。
19世纪40年代,美国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们开始了积极地奔走。1848年7月,由莫特夫人和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主持,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通过了《美国妇女独立宣言》,它使美国女权运动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将争取妇女选举权纳入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之列。斯坦顿断言:“男人和女人生而平等。”她公开要求国家保障女性被剥夺的基本权利——神圣的选举权。
但是当时美国女性面临的当务之急主要是财产权、受教育权和离婚自由,选举权缓不济急。大会对争取妇女在经济、教育、法律、宗教、选举权等十二项决议进行表决时,只有选举权一项未获得全体同意,仅以微弱多数通过。
1868年和1870年通过的第十四、十五条宪法修正案,分别制定了关于什么是国籍、如何进行众议员选举、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以及公民不得受到(除性别之外的因素造成的)选举权的限制。两次宪法修正案都对美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却没有赋予女性选举权,因此也激发了妇女为争取自己的选举权展开一系列运动。
1890年,美国妇女成立了“全美妇女参政协会”,使各自为战的妇女参政运动拧成一股劲,使争取选举权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妇女运动由西向东席卷全国,斗争方式日益多样化和激进化,游行示威,纠察、诘难政治候选人、绝食等等。在妇女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致使一些政治领导人也公开支持妇女要求选举权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版本的《小妇人》虽然没有跳脱出着力塑造浪漫爱情和美好婚姻的窠臼,却创造性的加入了乔和朋友讨论妇女应该获得选举权的桥段,而她最终的婚姻选择,也是因为她的丈夫在选举权的问题上完全站在女性主义者的立场之上。
02
不仅着眼于女性情感世界,
更是对资本主义上升期的回应
《小妇人》不仅着眼于女性自身命运,同时还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氛围。在一个人文主义达到鼎盛的时代里,理性和科学是人类的法宝,神学和父权的桎梏在慢慢松动,探索精神被认为是美国精神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乔的职业追求也可以正是继承了这种探索精神。 她想要成为作家这个梦想在19世纪是绝对的进步性的表现,在此之前,历史和文学的书写者大部分是男性,而女性只有为自己争取到贵族地位(她的父亲或丈夫是贵族)才有可能获得书写的可能。因此,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圣经”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才提出质问:“如果笔是对阳具的隐喻,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靠什么写作?女人,你选择在世上我行我素,还是隐退于家庭生活的屏障后?你选择言说还是沉默,独立还是依赖?”
因此,放在19世纪的脉络里,《小妇人》集中体现了奥尔科特的进步意识,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状况:阶级和贫富差距阻碍持续拉大,阶级固化等级观念森严,中下层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匮乏且女性不能够拥有自主的财产权等等。她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小妇人》这本书中。 奥尔科特更是一个主张大胆改革的尝试者,她是一位为妇女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选举权的卫士。由于当时的女性很难与男性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不少女性主义者都投身于民间办学的事业中。《小妇人》里的乔最终继承了姑妈的房产后决心建立一所女子学校,反映的正是风气云涌的时代气氛。 作者同时还借马奇太太的口吻表达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金钱至上”观念的不屑,马奇太太对女儿婚姻的态度是·:“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将来缺衣少食,但也不希望她们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这种观念以今天的眼光看正是很典型的美式清教徒的中产阶级伦理。
由于新版故事打破了线性叙事,我们观看新版的过程没有之前版本来得顺畅。我们先知道了人物后来的命运才渐渐了解了他们的前史。因此,马奇家的其他几个姐妹的形象和人生选择也比之前的版本更为突出和具有当代性。
大姐梅格最为美貌,也是最符合当时主流社会审美的淑女。她本来可以嫁给有钱人,却因为爱情,嫁给了贫穷的家庭教师。她代表的是当时社会最符合主流审美的那一类善良的女孩,甘愿为了丈夫隐忍和奉献,颇有一些圣母的光辉。新版中,艾玛·沃森扮演的这个角色却更具有人性,她也会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也会因为穿不起好看的衣服而懊恼……但当代的观众谁会去责怪她虚荣呢?反而会更加尊重她能够突破时代的局限选择自己所爱的人结合的举动。
三妹贝丝的故事最悲情,她性格温柔内向,喜欢音乐,善于弹奏钢琴,十分惹人怜爱。但这个角色却因为照顾生病的穷人而感染了猩红热,不治身亡。这个人物被作者给予了最完美的道德期许,近乎于纯洁无瑕,是一个完人。她的死亡拔高了女性的道德力量,同时也启迪了马奇一家人。他们再次团结起来,几个姐妹都获得了成长。
小妹艾米是几个版本里变化比较大的角色,她性格张扬,颇有些爱慕虚荣,以嫁给有钱人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事实上,她很能代表那个时代具有野心的女性形象。在女性没有自主的财产权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艾米年轻美貌而又才华,她的梦想是成为艺术家,但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丈夫的支持,获得长足的金钱支撑,这个梦想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艾米一开始选择了可以帮助自己进行阶级跃升的弗雷德,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选择了成熟后的劳里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
艾米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新版《小妇人》的一个亮点。她懂得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获得上升空间,也对自己的命运有着清晰的认识,可以说她和乔是当时进步女性的一体两面。尽管表面看上去她没有乔的叛逆和大胆,但她们同样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付出努力。
马奇夫人和姑母同样是《小妇人》电影里令人难忘的角色。马奇夫人是这个家庭的核心凝聚力,看似女儿们都喜欢远在战场上的父亲,但事实上却是母亲在操持一切。《小妇人》作为表现南北战争的文学作品从侧面指出男人们在前线建功立业、书写历史的时候,是女性在后方支持着家庭的根基。马奇夫人身上有非常可贵的清教徒的品质,她重视教育,乐善好施,艰苦朴素,是美国妇女的典型形象。
而马奇姑妈这个角色看似刻薄,其实非常清醒,她劝诫几个女孩嫁给有钱人并非贪图享乐,而是指出女性无法拥有自己财产的现实,只有嫁给更有钱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她固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却具有洞察力和社会批判性。姑妈终生未婚,守住了自己的财产,最后将大房子留给了马奇姐妹,完成了乔开办学校的梦想。
有意思的是,在之前的版本中,马奇先生都是以慈爱的父亲出现,占据了不少戏份,而新版的《小妇人》却淡化了这个角色,只让他在最后出现,突出了一家女性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的自我进步,可以说是有意识地去除原著的父权影响。
03
对文本的重塑与颠覆,
彰显当代女性意识
与新版《小妇人》最为类似的应该说是1994年版。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女性,也都启动了各自时代的超级偶像来饰演片中的男女主角。尽管相隔仅仅25年,我们却能从两个版本的不同细节看出这些年女性意识和婚恋观念的变化。
当然,不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妇人》都不会放弃对乔和美男子劳里情感的渲染,她拒绝劳里求婚的一幕让一代代观众心碎。我们都会为这一对青梅竹马的少年人没能在一起而遗憾,也会敬佩乔对感情问题的理智。
但乔对劳里的拒绝,不同的版本却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之前的版本中,乔拒绝劳里的理由主要是自己讨厌上流社会,认为自己不适合劳里,或者说配不上他。1994年版本中,劳里向乔承诺自己会照顾乔的家人,让他们过上优渥的生活,乔不需要因为钱而写作,这让一心想要成为职业作家的乔感到了不快。
在新版中,乔更进一步,向劳里指出自己根本不愿意结婚,一个人也可以很快乐,自己太热爱自由以至于不愿意放弃自由。而劳里则反驳她,认为她有朝一日会遇到所爱的人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一切。新版《小妇人》将乔对劳里的拒绝塑造成了新旧两种婚恋观的冲突。

新版和之前所有的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乔和书商之间的讨价还价,而这段故事是小说中没有,取材于作者奥尔科特的真实经历的。奥尔科特终身未婚,但她却让自己的化身乔最终嫁给了一位德国来的教授。新版《小妇人》在这里给出了自己的解答,那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出版行业的潜规则:如果一本小说的结局女主角最终没能以嫁人作为大团圆结局,这本书是不会有人喜欢的。而此后每一个版本的《小妇人》尽管对乔和教授的爱情故事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最终都是以她们结合为结局。
更早一些的版本都会塑造教授对乔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个心地善良而朴素的人,还是一个具有非凡学养和谈吐的人。以往这个角色都会显得更老成和稳重,代表一种引领青年女性进步的力量,新版的《小妇人》让这个角色更具帅气也更具有男性魅力,他对乔作品的质疑也没有像之前几个版本那样立刻得到乔的正面反馈,乔激烈地反驳了教授。她不再是那个需要男性的介入才觉醒的女性,而更具有自觉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葛韦格的这个版本则颠覆了原著,她借电影里乔和书商的争论:看来婚姻永远都是和钱挂钩的,哪怕在小说里也一样。她对那个时代的婚姻观念进行了批判,而本质上是对现代婚姻观念的一种重申。这个版本暗示读者,我们耳熟能详的结局其实只是乔为了应对书商编造的,现实中,她并没有嫁给教授,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对浪漫爱想象的反叛。
为何乔如此抗拒婚姻,放在《小妇人》的时代也并不难以理解。1884年恩格斯写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就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当时女性的处境,他断定造成两性不平等的原因是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的阶级差异。
新版《小妇人》突出了乔对劳里的感情,表明他们之间并非没有爱情,而是不能够在一起。他们留下的遗憾不是性格问题或者不够成熟,而是某种必然。乔想要真正的自由,在那个时代她就不得不放弃婚姻的桎梏。她想要摆脱女性身份对于自己创作的限制,就要放弃某种女性的天然属性,因为电影设计她为了生活卖掉了头发,放弃了花枝招展的衣裙。
新版《小妇人》中,有一段乔和母亲的对话,她说:“我厌倦了别人说女人只适合谈情说爱,但我真的好孤单……”这句话不仅是乔的难题,也考验着一代又一代女性:在爱情、婚姻、事业和自由之间,我们要如何选择,如何自处?乔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她依旧不能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这大约也是我们至今能够和这个文本持续共鸣的原因。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余雅琴;编辑:走走。校对:王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小妇人Little Women(2019)

又名:她们(台)

上映日期:2020(中国大陆) / 2019-12-25(美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西尔莎·罗南 艾玛·沃森 弗洛伦丝·皮尤 伊莱扎·斯坎伦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编剧: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小妇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