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余下还有什么片子值得期待,获得今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阿弗雷鲍尔奖的《系统破坏者》(Systemsprenger)必定是其中一部。
它来自一位生于1983年的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这是她第一次执导长片,就一举获奖;
就连女主演,11岁的小女孩海伦娜·曾格尔(Helena Zengel),也是生平第一次担当主演,她的演技让人过目难忘,这还是她初登大银幕之作。
它还将代表德国角逐明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它有何神奇之处?
如果要用简单一句形容这部电影的话,它用一个暴走萝莉的故事,把我们压抑在成年皮层下的残忍,一刀一刀地剖析出来,不加掩饰地推到观众面前。
这个发生在凛冽冬日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贝尼(Benni)很酷,但也很危险。
贝尼是一个十足的破坏王,摔东西大吼大叫是她的拿手好戏,在班级里面只要有人敢嘲笑她,她可以单手操作,把人撞得头破血流;
男孩们也不是她的对手,她踩烂大家心爱的玩具激起众人不满,却没人跑得过她,一溜烟的功夫就不见踪影;
愤怒的时候她甚至直接在教室门口撒尿、在商店里偷东西,无所不做,无视一切规则的贝尼对大人而言是如同噩梦一般的存在。
她令小孩恐惧,令大人头疼,就连她妈妈也怕她。
贝尼欺负同学,砸坏学校东西,被各所学校拉入黑名单,母亲只好将其交给了儿童保护组织看管,但她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逃跑就是撒泼,几经周转弄得所有人都筋疲力尽。
而她每每有机会便会跑回家找妈妈,却因为三番五次的情绪失控,连妈妈也会直接下手砸。
这么一个9岁的小女孩,暴躁起来天不怕地不怕,落到了成年男子的监管视野下,她也会拼劲全力,不弄个鱼死网破不罢休。
无敌破坏王贝尼令人如此不安,可她是否真的很讨厌?
一连串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她其实也只是一个会笑会想要被拥抱的小女孩。
原来贝尼患有C-PTS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这一症状是在经历过情感、战争或者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一旦接触到刺激神经的相关事物,患者就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摧毁相关事物,应激状态频发。
实际上电影并没有交代贝尼的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从一开始就呈现她的病态,另一方面电影强调了她的失衡点——一个刺激她的动作:
「除了她妈妈,她不准任何人摸她的脸,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一旦触碰到她的脸,她就会开启歇斯底里的模式。」
别看这个现象很奇怪、甚至令人迷惑,致命性也在此,就连刚与她建立友好关系的小伙伴也因此差点被贝尼杀死,血流不止险些丧命。
然而致命之处也是她最脆弱的地方,该症状会让患者时常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是梦,贝尼也如此。
她的笑容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就被自己的失常破坏掉,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敏感、激动,她奔跑砸玻璃,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全穿越马路,倒头来梦里全是妈妈抱着自己的幻影,她也曾渴望一份宁静,病症却不允许她过上正常女孩应有的生活。
然而面对这么一个凶猛的野小孩,整个社会真的拿她束手无策吗?
当观众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导演拍此片的目的也浮出了水面。
这是一个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小女孩漠视法则、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故事,而电影聚焦贝尼的同时,也对在她身边的成人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贝尼的母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面对贝尼,她的眼光总是充满了愧疚与恐惧的双重神色,她对贝尼感到抱歉,不仅是因为无法给予她更多的爱与关心,还因为自己的懦弱对女儿的困境束手无策;
另外她的怯弱胆小,还表现在即使新男友对她另外两个小孩有暴力倾向,夹在其中的她也只有一味的退让,看到贝尼与他男友爆发了情绪,她也只能在一旁哭泣救助警察。
贝尼的病症让这位单身母亲倍感无力,她只能不断地将救助贝尼的责任推脱给儿童组织与周边的社区管理。
被一直依赖着的母亲「抛弃」,让渴望亲情关爱的贝尼逐渐变得愤怒,这导致了她与人沟通充满了怀疑与攻击性。
接收贝尼的儿童组织其实很同情她,大家想方设法让她融入其他孩子们之中,又是给她定期检查治疗,又安排不同的社工照顾她。
负责看护贝尼的巴法内夫人,每当贝尼遇到麻烦都会选择继续帮助她,可贝尼一次次的闯祸,不仅让周围的人感到心凉,也让她忍不住流出了挫败的泪,她替贝尼着急,也为无法拯救贝尼深感压抑。
另一位注意到贝尼的社工,学校护送员米查也试图向贝尼伸出援手。
米查在自己年少时候也曾有愤怒管理障碍,当他看着贝尼在愤怒中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情景,深知贝尼的痛苦。
米查慢慢开始接触她,成为她的教导员,并提出带她前往小森林放松。
米查的纵容和维护,也许带给了贝尼片刻父亲的温暖,但看着米查拥有的幸福家庭,本尼感觉到了背叛和落寞,她选择了继续逃离。
无法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向大人们传达,是贝尼所有悲伤遭遇的来源。
在她一次次刺耳的吼叫声中,其实饱含了她的无助,但这些嘶吼和癫狂掩盖了她求助的声音。
儿童救组织的社工们集体开会,有人表态称「其实我们可以送她去肯尼亚」,一旦当所有人都失去了耐心,贝尼便成了真正的异类。
可见即便是一向重视儿童福利的德国社会,也依然无法在应对C-PTSD儿童患者上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这就是导演诺拉·芬沙伊德创作的初衷。
《系统破坏者》是诺拉的首部长篇处女作,而创作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她在拍摄一部被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的过程。
一名14岁的女孩儿,被无数家孤儿院拒之门外,原因是这个女孩是一个「系统破坏者」,那是诺拉首次听到这个非官方术语词,她难以忘怀,于是开始了大量的调研考察。
「对我来说儿童暴力是一种呼喊。」诺拉仿佛从这些孩子的歇斯底里中听到了他们的呼救。
诺拉在调查期间辗转了52个德国福利机构,那时诺拉就意识到她必须要去讲述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我拍这部电影的动机是让人们对像本尼这样的孩子更加关注,因此电影主要是从她的角度来讲述的。与此同时,本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狂野、不确定、充满幻想的世界,一个孩子在为自己的存在感而奋斗。

诺拉坦言,她并不想通过本片试图做什么表态,而只是希望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去揭示德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此外,因为以9岁小女孩贝尼的视角出发,诺拉在影片中使用了较多动感的视听元素,补偿了这个悲情故事一抹孩童应有的纯真色彩。
寒冷冬天自带一些灰暗阴冷的气息,但是当灵动的音乐伴随奔跑的女孩出现,就像是她在和自己玩了一个乐在其中的游戏,而不是现实中在被人追赶着打骂。
这部影片里,观众们在观看片子的前20分钟时,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小女孩贝尼的一举一动,颇有《假小子》(Tomboy:2011年也有同名的一部女性导演之手的成长电影)的既视感。
对此,导演诺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我的确希望她有一点男孩子气,因为她一直处于一个战斗者的状态,为了存活她不得不厚脸皮,但我也有意在她身上设置了一些明快的色彩,如红色、粉红、橘色和黄色。
但并非因为粉红是属于女性的颜色,而是因为电影本身需要这么一个易于辨别性别的概念,让人们能快速明白这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同样是一部关注儿童问题的电影,《系统破坏者》有其独特之处。
银幕上那个具有危险属性的儿童,不再是爱冒险的少年,也并非是被性别困扰的假小子,而是穿着粉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儿,同样在歇斯底里地暴走。
——————————
FOR 第三届山一电影节(2019.09.19—2019.09.25)

系统破坏者Systemsprenger(2019)

又名:萝莉破坏王(台) / System Crasher / Benni

上映日期:2019-02-08(柏林电影节) / 2019-09-19(德国)片长:118分钟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编剧:诺拉·芬沙伊德 Nora Fingscheidt

系统破坏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