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是一部充分展示塞林格文学魅力的影片,没想到,这只是一部披着文学外衣——或者苛刻一点说,是蹭着塞林格旗号的一部《穿Prada的女魔头》的平庸模仿之作。
但是即便模仿,其故事展开的方式、人物关系架构,剧情设置,都让人不由皱眉:就这些,一个并没有展示出较高文学才华以及鲜明文学观点的准女作家并不特别的成长故事,值得用一部电影来讲述吗?!
甚至哪怕主要场景是文学版权代理机构,文学经纪人、纽约客杂志之类,我都完全看不到关于这些工作的行业特质——我不相信大家坐在办公桌后,守着打字机、电话,或者去咖啡馆、餐厅坐着聊天,就是这个行业的全部吧?
想想《穿Prada的女魔头》吧,里面三言两语也好、抽丝剥茧也罢,实则是事无巨细、举重若轻、不经意间把时尚行业的运作模式和特质和氛围,展示的清清楚楚,而且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人物在行业的作用、地位,所持的态度和观点,也都全部描述到位。
更不要说几个主演极为贴合角色极具风格和魅力的表演,真是看得人既赏心悦目又获得感爆棚。
反观《我的塞林格之年》,不论是故事的讲述方式,演员的个人魅力,还是台词,都非常平平无奇,看完之后,哪怕塞林格个人的文学特质和魅力,我都无法从这部影片中得到什么。
即使不深度讲塞林格,讲一下文学也行啊,但片中哪怕一句有文学意味的台词都不太有。更何况发人深省的文学观点。真是挂羊头卖狗肉,但卖的还是挺差劲的狗肉。
演乔安娜这个女孩,看上去就不太有文学才华和灵性,让人没有代入感;
她的老板—塞林格的版权经纪人,额前一缕白发,看上去有点桑塔格的味道,但比起桑塔格过于精致过于商务精英,她的谈吐也没有我所期待的文学风格和水平。她和丹尼尔的灵魂伴侣的故事有点意思但也就点到而止而已。
对,全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都提了一嘴都没能力很好展开,所以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塑造都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
看完这部平庸制作,我得到一些启示及联想是:
1、原来刺杀约翰.列侬的人,就是塞林格的读者,枪杀了列侬之后,他读着《麦田守望者》等待警察;
2、在没有Email和社交媒体的年代,给自己心仪的作家写信,那么常见;(难怪郑渊洁要留着所有的读者来信,并为这些信专门买房,从而更加彻底的财富自由)
3、真正的文艺片,应该由有着足够文化艺术素养、能够进行高级、复杂人类思考并且不偷奸耍滑不公器私用不夹带私活不乱斗机灵的文化人来做。如此才能提供真正合格的文艺片——有着一定的文化艺术品味和审美意识,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颤(喜悦、悲伤、痛苦、难过……都可以,但都必须是往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头)。
从这一层面而言,本国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小说家们,远比从事影视行业的人有文化有层次懂思考。
每每看到原本有着风格和深度思考的文学作品,被浅薄无知的影视行业改编成极端化、类型化、标签化、煽情化的作品,就觉得,这一行,法盲、文盲、美盲的含量高得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