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毕业生初入社会有点天真 看不清也没有接受现实的时候所遇到的挣扎,关于自我身份的质询和怀疑,无处安身的尴尬窘迫。老板是现实与社会的代表,不存在理想的,“i don’t hire writers。前辈作家们则始终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内心质询的声音存在,你是一个writer对吧?你是一个poet对吧?而同辈作家则是作为了竞争对象 焦虑感的源泉。而这正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感知结构。文青总是处于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边界处,just do your job和write everyday的两种规训不断的给文青施加精神的矛盾。小的公寓/咖啡馆写作到底是不是她想要的?这一切在电影途中变得不明朗了,于是前男友可以理解为大学时代更为纯粹的理想主义时光的代表,是她涉入现实后而对过往的怀念。
视觉语言来说,对文艺生活在造型上十分的浪漫化,伴随着影片的情感一同emotional,可以说是观感很好。在我们认识到其不真实而进行批判的时,我想认同浪漫化的处理,因为假若没有浪漫的能量,这个世界该会多么枯燥无趣。
电影性不强,相对依赖语言,视觉表达的地方更多依赖的是蒙太奇+音乐+光影造型而非电影性长镜头。
daniel的死,以及被设置为bipolar,都可以被看作为纯粹的丧失。初心的死亡。这个罪恶是由老板及其所代表的来承担的,老板和daniel最初的连接正正是因为对书籍真诚的热爱,而对照前面一场戏,老板如今面对一位作者却完全不提书籍的内容,处理为彻底的一份工作,这种连接想必在daniel也全然丧失了,所以daniel离开了。当文艺世界不再在乎“what it meant to you”,那就是这个行业每一个人的彻底的堕落,然而我们叫它“成熟”,再去嘲笑那些真诚的人是“teenage phrase”。
如果说影片建立le“现实世俗”和“纯真理想”两种价值的对立,那么通过建立老板这条线表达了对现实世俗的质疑,而得以对正逐渐衰弱的理想加以肯定。因此影片是一个价值此消彼长的模式。而其实这部影片所有的女性角色不过都是一个角色的价值线和时间线上的变体。
结尾送信与否,意味着在两种价值中最终做出选择,做出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结尾见到塞林格,正是得到正确答案后得到的一个接近神邸的奖励。可惜到这里张力已经不多。
不过整体基调很喜欢,是我会需要的电影。